《“软硬”兼施》 | 样稿参考
文章摘取自《解密华西》
华西医院主院区向西南5公里,驱车约二十分钟,抵达成都高新区高朋大道,路旁可见五层黄褐色楼宇。这便是华西医院享誉业内的现代化科研基地,也是石应康和李幼平当年“荒地梦想”的结果。
2005年8月2日,华西医院原来零散分布于各科室/建筑内的20余个实验室,陆续搬至新址。考虑到实验室里有很多精密仪器,拆除时易出故障,甚至可能导致设备报废,医院专门聘请上海的工程师千里迢迢抵达成都指导搬迁。事后,业内同行和卫生部官员评价华西医院“完成了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室的战略集结”。
以前,石应康说过“科学家都是要面子的”,华西医院新科研基地的投用,不仅向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面子”,还有难得的“里子”。
占地面积 90亩的新科研基地,由第一科研大楼、附楼和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构成,全部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造。总投资2.5亿元,投入使用时已耗用1.5亿,余下1亿元主要用于添置新仪器和设备。截至2007年,该科研基地共开放25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程惊秋原科研院长助理周钦都提到,集中性实验室不仅能让科研人员拥有优质的工作环境,更关键的是保障医院长期、稳固地提升科研。
过去,医院每引进一个人才便建立一个实验室,耗费精力和资金倒属其次,万一这人离职,围绕其组建的实验室随之崩塌。而建立集中性科研基地平台胜似“铁打的营盘”,科研人员流动并不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转如此一来,实验室资源共享,科研也一直保持延续性。“很多医院的科研断代,就是因为科研骨干离职。”程惊秋称,“华西医院的科研实行公共机制,即便有人退休或离职,营盘依然坚固。”
在他看来,“营盘”不牢,弊端重重。比如,当科研骨干提出离职,医院马上面临两难,若不挽留,好不容易筹建的实验室可能因此废弃;若是挽留,极有可能就得为其增加科研投入和个人薪酬,从而引发利益冲突。自2005年以来,华西医院便没有这种担忧,“实在挽留不了,放人也没关系,过去被动的局面现在变得很灵活。”
另外,石应康主导制定的一项规则,被程惊秋视作“极其重要的思路和规则”——院级干部不担任科研中心主任。
理由何在?院级干部均有分管的工作,一旦介人科研中心的管理,必然影响所分管领域的管理提升,而且很可能招致利益冲突——有意或无意运用权力侧重建设自己的中心,致使科研基地各中心难以均衡地获得资源。“没有了利益冲突,医院管理层自然将关注重心放在如何加倍开放地使用。”程惊秋盛赞此举的作用,“以前本土科研人员与引进人才有较大差距,随着实验室开放使用,他们也逐渐成长起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