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503!马骏院士团队牵头,神刊CA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来自中国!
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以《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对比传统放疗:一项开放标签、非劣效性、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试验》为题在《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发表临床试验研究论著,该刊影响因子达503.1。
据了解,CA被学界视为「神刊」,过往以发表癌症流行病学报告和综述为主。上述研究是杂志创刊以来的首篇原创研究成果。据CA编辑部介绍,杂志社于一年前尝试接收临床研究,最终选中该研究作为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发表。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比例高达47%。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根治手段,不过,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IC)后序贯同步放化疗是其标准治疗方案,近90%的患者对该治疗有反应,肿瘤体积平均缩小幅度在20.1%-54.7%之间。
而既往国际指南推荐,依据诱导化疗前的肿瘤体积来计算并给予全根治剂量的照射。这导致患者内耳、腮腺和颞叶等周围功能结构受到高剂量照射,进而造成较高比例的听力障碍、口干及颞叶损伤等,且在治疗结束很久之后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发展,鼻咽癌治愈率越来越高,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例,已达到86%,且鼻咽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仅45岁,如何在保生存的同时让患者「优生存」成为新的挑战。
为此,马骏院士团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已完成诱导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445名患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一组接受化疗后肿瘤体积的进行放疗(简称化疗后组,n=225),另一组接受化疗前肿瘤体积的常规靶区放疗(简称化疗前组,n=220)。化疗后组接受根治剂量照射的平均体积为66.6立方厘米,而化疗前组为80.9立方厘米。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
对照组(化疗前肿瘤范围放疗)
试验组(化疗后治疗范围放疗)
研究称,目前关于诱导化疗后鼻咽癌放疗靶区体积的共识是在2018年提出的,该共识指出,无论肿瘤体积是否缩小,诱导化疗前的肿瘤体积都应接受全根治剂量照射。
然而,这一共识是基于头颈癌的治疗经验提出的,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鼻咽癌在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以及对放化疗的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促使研究人员重新评估当前关于放疗的这一共识。
这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放疗的毒副反应,显著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我国鼻咽癌诊疗实现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式突破。
该方案的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达91.5%,化疗前组为91.2%,疗效持平。
放射性相关毒性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急性黏膜炎的发生率下降了约42%,迟发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下降了约55%,迟发性口干的发生率下降了约62%。
总体健康状态、体力状态、情绪功能显著改善,口干及唾液黏稠症状减轻。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生存对比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毒副反应对比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类型: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III期非劣效性试验(NCT04384627)。
分组:1:1随机分为Post-IC组(基于化疗后肿瘤体积放疗)和Pre-IC组(基于化疗前肿瘤体积放疗),按研究中心和疾病分期(III/IVA)分层。
2. 纳入标准:
新诊断、组织学确诊的非角化性鼻咽癌(III-IVA期,AJCC第8版)。
完成3周期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IC)且无进展。
Karnofsky评分≥70,器官功能正常。
3. 干预措施:
放疗方案:
Post-IC组:GTV基于化疗后MRI(骨侵犯区域仍参考化疗前影像),CTV覆盖化疗前肿瘤范围。
Pre-IC组:GTV基于化疗前MRI,包括所有初始受累区域。
处方剂量:GTVnx(原发灶)70 Gy,GTVnd(淋巴结)66-70 Gy,高危CTV 60-62 Gy,低危CTV 54-56 Gy,分30-33次。
同步化疗:顺铂100 mg/m²,每3周一次,共2-3周期。
4. 终点指标:
主要终点: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LRRFS)。
次要终点:总生存(OS)、远处转移无生存(DMFS)、无失败生存(FFS)、毒性反应(CTCAE v4.0/RTOG标准)、生活质量(EORTC QLQ-C30和QLQ-H&N35量表)。
5. 统计分析:
样本量:假设3年LRRFS为92%,非劣效性界值8%,单侧α=5%,检验效能80%,需435例(考虑5%脱落,最终纳入445例)。
分析方法: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层因素:中心、分期),QoL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6. 质量控制:
放疗计划由中心团队统一审核。
盲法评估:影像委员会(CIRC)和统计人员对分组设盲。
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定期审查数据。
主要研究发现:
1. 非劣效性疗效:
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LRRFS):Post-IC组(减少体积放疗)与Pre-IC组(常规体积放疗)的3年LRRFS分别为91.5% vs. 91.2%(差异0.3%,95% CI -4.9%~5.5%),满足预设的8%非劣效性界值(HR=0.82,p=0.46)。
其他生存指标:两组在总生存(OS)、远处转移无生存(DMFS)和无失败生存(FFS)上无显著差异(3年OS:96.8% vs. 96.7%;DMFS:91.7% vs. 93.3%;FFS:85.1% vs. 85.9%)。
2. 毒性反应降低:
急性毒性:Post-IC组3-4级黏膜炎发生率显著更低(19.8% vs. 34.1%,p<0.001)。
晚期毒性:Post-IC组3-4级中耳炎(9.5% vs. 20.9%,p<0.001)、听力损伤(4.1% vs. 9.1%,p=0.03)和口干(3.6% vs. 9.5%,p=0.01)发生率更低。
3. 生活质量改善:
Post-IC组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QLQ-C30量表)及口干、黏稠唾液(QLQ-H&N35量表)评分上显著优于Pre-IC组(p<0.05)。
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
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在2024年10月举办的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上,该研究作为最新突破进展(Late Breaking Abstract,LBA)口头汇报(全球70个研究投稿LBA,7项研究入选),被评价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本研究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牵头,联合中山市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开放、非劣效、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郭蕊副主任医师、谢方云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唐玲珑教授、陈林博士、徐桂琼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宁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成龙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
据介绍,作为肿瘤防治「国家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院士团队逐步实现将鼻咽癌的诊治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主要成果有:
主导鼻咽癌国际通用分期标准(UICC/AJCC),12项修订中8项来自马骏院士团队的研究结果;
首创鼻咽癌「增效减毒」理论体系及治疗策略,论文发表于NEJM, Lancet(3篇),JAMA(2篇),BMJ(2篇)等四大临床主刊,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3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推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鼻咽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6项重大调整中5项是基于马骏院士团队的研究,作为主席牵头制定《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及《中国-美国-欧洲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国际指南》;
建成世界最大的鼻咽癌治疗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每年收治鼻咽癌超过7000例,在欧洲机构「Expertscape」全球鼻咽癌学术排名中名列第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