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医疗机构可以这样开展!
「这几年的医患关系比十年前好了很多,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伟与健康界分享了她的观察。
然而,医疗工作本身存在风险性、局限性与不确定性,即使医疗技术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再高,也无法保证所有治疗万无一失;人们对于更好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期待,和优质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之间,也存在矛盾。
陈伟认为,这时候,医学人文就是润滑剂,是医患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医疗技术代表高度、科研水平代表深度,人文关怀代表温度。在拥有高度、深度的同时,也更兼具温度,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
医学如何更有温度?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相互尊重、保护隐私、严守法规、加强沟通」为核心原则,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行动方案》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引领。同时,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系列培训活动。
那么,落地到具体行动,该如何开展?一是,医学人文类图书供全员同读学习。小书童整理了一些医学人文系列书单,希望能给到一些参考。
二是,针对新员工核心骨干开展医学人文读书会。健康界一直以书为媒,围绕“医学人文关怀”举办了多场读书会,邀请作者/主译者亲临现场,讲解“书里”的同时,旁征博引联接“书外”,解决医院管理中的困惑和难题,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邀请作者:王岳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分享图书:《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王岳教授提到,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因此医学比其它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就是“冷漠”。医生与患者之间往往会因为冷漠而产生仇恨,甚至是深仇大恨。所以医生必须要克服“冷漠”,以“爱心”来面对患者,对面前的患者做到“感同身受”,体谅他的痛苦和不便,伸出温暖的手触摸他、安慰他。
如果医生可以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工作,“冷漠”这个敌人也自然会远离你。而你自己也会渐渐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职业的幸福感。正所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邀请作者: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分享图书:《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
王一方教授为现场观众带来题为《走进葛文德的世界,关于医学、衰老、死亡的精神阅读》的讲座。
他结合由其担任主编的《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三本书,向现场读者展示了一位外科医生的成长蜕变、自我反思、探寻生命意义的历程,带领大家共同探索临床医生的职业发展、医术进步以及人文思考。
讲座不仅提供了引人深思的真实故事,还带来了启发思考的哲学思辨,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读书研讨会,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探讨医务人员的成长之路。受限于自身知识、能力及经验,医务人员成长发展道路各具特点,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精进医疗技术,探索正确行医之道,是每位医者必然要思考的问题。二是思考医患双方的相处之道。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是“热点”也是“难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该思所行、有所为。三是思辨医学人文的重要意义。
人文修养作为医生的基本修养,其所带来的思考是如何看待病人、看待自己、看待和处理医患之间关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所展示的,绝不仅仅只是精湛医术,更应有深层次的医学魅力,也就是医者的品格修养以及医学的温度厚度。
从一本书出发,不管是阅读还是读书会,全员共同参与,落地到具体动作,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医学人文关怀”,一起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描下方二维码
咨询了解更多“一书、一会”精彩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