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技术的院内落地与实践观察
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一家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
或许可以「弯道超车」。健康界发现,通过新技术与靠新技术弥补当地医疗服务空缺的医院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下称「浙大四院」)则是如此。
2021年「浙大四院」进行人才引进,原本在杭州市中医院任职的胡庆丰到浙大四院;此外,胡庆丰还有个身份:脊柱微创「浙中第一人」。此后,浙大四院开设脊柱外科中心,脊柱内镜微创技术成为特色。
胡庆丰回忆,相比2020年,如今浙大四院骨科体量已增加一倍以上,门诊数也从原来的6-7万人次/年,到如今的近13万人次/年;手术量也从原来的2600台次/年,到如今的近6000台次/年。
据了解,浙大四院脊柱单侧双通道内镜(BESS/UBE)技术为国内较早开展的技术,有一定领先地位。与此同时,BESS/UBE技术作为脊柱外科领域最活跃和最有价值的微创技术之一,近几年已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在浙大四院建院10周年之际,健康界专访浙大四院骨科常务副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胡庆丰,试图了解一项新技术在院内落地的路径及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在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考」等背景下,未来医院之间的竞争,是否进入外科、微创、科研等人才的竞争,以及一项新技术在当前背景下,对一家医院意味着什么。
图:手术中的胡庆丰
01 新技术落地生根
起初,我们以为一项新技术的落地,从医生技术学习、到技术应用审批、到卫生、物价部门报备、到临床的应用与推广有较长链条,但与胡庆丰交流后发现,「摸石头过河」的链路似乎没那么长,但实则也不易。
胡庆丰回忆,2019年初,其在一次亚太地区脊柱微创外科学术会议上,听到几位韩国专家汇报BESS/UBE技术,即用双通道脊柱内镜微创手术解决老年患者腰腿疼痛问题。会后胡庆丰结合自己在骨科、脊柱多年经验,发现这一技术可以结合当时已运用成熟的单通道脊柱内镜和关节镜技术,用于解决针对老年患者用单通道脊柱内镜所带来的局限和瓶颈,适应证更广,且开口小、创伤小、未来可推广。
由于当时国内医院还很少开展此技术,于是胡庆丰回来便开始自学、与同行交流。胡庆丰回忆:「刚开始学的时候,技术需要的专用工具都没有,当时只能拿关节镜的东西尝试去做脊柱,后来有厂家了解到临床需求后,很快便生产出来」。
因为每位患者的疾病情况都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早期,胡庆丰充分为患者考虑,通常国外手术为横型切口,其改成纵型开口,一旦有变化,可以让患者手术转为传统手术,「这对后来很多初学者有较大帮助」。
如今,胡庆丰带领团队已做几千例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但胡庆丰称:「依旧还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几千例手术后,我们依旧在不断创新,让手术更精致,手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此外,「很多时候,做医生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还要考虑患者本身年龄、骨质情况、经济情况、家庭等多种因素,要做一个最完美的治疗方案。」
2022年5月,一位33岁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身高发育异常(139cm)的女性患者因双下肢僵硬麻木乏力11天到浙大四院骨科脊柱病区就诊,被诊断为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2/3),2022-05-04利用脊柱双通道内镜技术行「后入路椎板间镜下T2/3椎间盘切除术+后纵韧带切除+神经根黏连松解术+椎管扩大减压术」(该技术世界首例),术后双下肢麻木、乏力明显缓解,愈合良好,正常出院。
两年后,该患者再次选择浙大四院,希望继续行脊柱内镜微创治疗。
这一患者案例,不仅体现患者的信任,更表明新技术实施的有效性。
新技术的应用,从创新探索,到技术的临床应用,确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不仅如此,同样为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影响力和品牌助力。实际上,一项新技术的落地,需要院内外多方配合。
在与胡庆丰交谈后,健康界发现一项新技术在医院的落地,不仅需要带头人自身在技术上的精进,更需要带头人、医院领导的支持。
「一项新技术,如果主任不支持学,不让你开展,学了也没地方用,这很关键;学科带头人认可新技术,还愿意不断推广,才能更好发展」胡庆丰表示。此外,医院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至关重要,胡庆丰回忆,院领导当时对他说,「如果这个技术好,他会帮我们沟通医保、物价部门,在允许的范围内,价格不会与传统偏离较远」,总的来看,浙大四院脊柱微创的手术价格要比其他医院都低,在浙江省也走在较前面,「很多地方都在参考我们的价格」胡庆丰补充道。
一项新技术在院内落地,想要患者接受,就必须真正解决患者问题。胡庆丰的门诊经常遇到患者,「我是XX介绍来的」,点名找胡庆丰。
患者的信任、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的重视,才能让一项新技术在一家医院更好落地生根。
而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对患者、医院学科发展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对患者来说,不用奔波就可以得到前沿技术的治疗;对医院来说,无疑是一种「弯道超车」。
胡庆丰称,「新技术对我们医院是个契机,传统手术我们可以做,很多医院由于未开展新技术做不了的患者,我们也可以做,在此基础上提升量,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学科影响力」。
当前,浙大四院脊柱外科被授予「国际UBE协会浙江临床培训中心」,并成为第五届 UBE全国培训班主办单位,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脊柱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疼痛医生提供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平台 。
02 「微创化」,未来外科发展方向
外科「微创化」不只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医生技术、医院管理运营能力的提升。
浙大四院骨科近10年的年门诊量从2万多到现在的13万。其中,脊柱外科手术60%-70%属于微创手术。平均住院日也显著降低,从2020年的10.74天,下降至2023年的7.71天。
「我刚来的时候,几位医生全是做传统手术的,我说一定要转型,一定要微创手术,永远跟着别人跑不行」胡庆丰表示。
如今,越来越多外科微创人才成为「香饽饽」,微创人才未来是否会成为医院争夺的焦点?胡庆丰表示「这需要看医院如何发展,一些医院不是以微创为主,但到我们医院应聘的医生,我肯定会问会做什么手术,会微创手术肯定会更好。微创化是外科发展的方向,目前很多医院发展推广,对患者有很大吸引力,确实微创创伤小、恢复快,后期康复护士也更省心」。
手术微创化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估医院手术能力的「一把尺」。
例如,在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微创手术的开展情况和占比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医院和医务人员提高微创手术的技能和水平,从而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中提到,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手术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和伦理风险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为微创手术的推广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外,微创手术的推广和应用,患者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加精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医疗服务,从而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谈及未来科室发展,胡庆丰表示,「先专科发展,然后慢慢带动整个大科室发展」,「学科的发展,坚持走微创,在现有特色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此外,「医教研也要推进,教学要管、临床研究也不能落下,毕竟临床与研究属于相互促进,通过研究,技术突破后,产生新技术,再反哺给更多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