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标题党!SPD“被叫停”真相探究
近期,关于SPD的话题在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各种声音如"SPD被叫停""大三甲终止耗材SPD""SPD存在商业非公平竞争"以及"SPD遭到密集审计"等持续发酵。对于不了解真相者来说,SPD的发展环境似乎尤为恶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各个事件的背后,拨开云雾之际或许能够揭示出真相的一角。
1、"多地大三甲叫停SPD项目",或有夸大其词之嫌
近期,自媒体频繁传出"多地大三甲叫停SPD项目"的说法,引发行业热议。据笔者了解后发现,上述说法可能存在捕风捉影、夸大其词之嫌。实际上,被提及的几家医疗机构的SPD项目主要是由于参与响应文件的供应商数量不足,导致暂时废标或暂停采购,这些项目在之后陆续按照正规流程进行了重新招标,并由SPD公司成功中标。
例如,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信息,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SPD项目由于递交响应文件的供应商不足三家而暂时废标,并非"被叫停"。
7月4日,吉林省肝胆医院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SPD管理平台建设及集中配送服务项目同样由于"递交响应文件供应商不足3家"废标,7月14日经过二次招标,由国药新创成功中标。
3月26日,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用耗材SPD供应链延伸服务精益管理招标项目"因出现重大变故"暂时终止。6月13日,医院进行项目的二次招标,由安徽国医科技成功中标。
更早消息显示,据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公开信息,去年12月11日,周口市中心医院医用耗材供应链延伸服务(SPD)项目“应采购人要求,本项目暂停采购”。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情况是医院当时尚未为SPD项目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今年3月20日,周口市中心医院SPD项目二次公开招标,由建发致新成功中标。
2、“商业公司参与SPD形成非公平竞争”,隐忧确实存在
随着SPD市场的高速增长,行业人士担忧"SPD模式下医疗器械商业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形成非公平商业竞争",此担忧不无道理。商业公司集物资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同时掌握供应与采购业务,对医院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内控风险制造方。针对此风险,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如西安市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在SPD项目的招标公告中明确要求: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存在业务关系。
此前,国家审计署对广东省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生产经销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针对医用耗材供应链延伸服务(SPD)模式提出了质疑,点名广东省人民医院应用的SPD模式(商业集配)影响公平竞争,直指供应链延伸服务的公平性。
商业流通公司参与医院SPD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回归服务本质的纯第三方服务型SPD更符合大型医院的发展需求。
3、"SPD密集审计",或可助力SPD规范化发展
近期,全国各省市密集开展针对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及设备招标采购专项审计工作。除了对医院常规药品和医疗器械招投标过程的审计外,针对医院SPD项目的审计频次显著增加。
据观察,针对医院SPD的审计主要关注SPD招采进院流程的规范性,严格核查SPD服务商是否依照招标文件及合同为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设备配置,并且关注SPD服务运行的实际成效。由此可见,审计的加入对SPD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举措有效地促使医院及服务商强化内控管理,确保SPD项目的规范运行,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