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解读!二十年目睹之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历程

2024
07/29

+
分享
评论
陈小丽 / 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A-
A+

在新医改的制度设计中,「信息化」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属于典型的「通过生产力提升助推生产关系变革」的特殊领域。此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十几年来势头汹涌澎湃,成为这些年来改变卫生健康行业生态和提升现代卫生治理方式的最重要基础支撑。

自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区域卫生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开始崭露头角,引起多方关注。区别于以往以单体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微观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为目的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意指以一地政府部门主导,着眼于推动宏观医疗资源联动共享,强化大范围的信息化惠民服务,提升卫生管理决策水平等而开展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当时坊间对该方案的基本框架曾有个非常形象的概括,叫「四梁八柱」,其中卫生信息化作为「八柱」之一被提出来。

卫生信息化与其它「七柱」最鲜明的区别在于,它是唯一一个「生产力」范畴的,过去一般认为这仅是赋能组织变革的工具、管理手段,但是当时却与诸多机制建设并列。

可见,在新医改的制度设计中,「信息化」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属于典型的「通过生产力提升助推生产关系变革」的特殊领域。此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十几年来势头汹涌澎湃,成为这些年来改变卫生健康行业生态和提升现代卫生治理方式的最重要基础支撑。

回顾这些年笔者在基层亲历的区域卫生化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个最典型也最为浩大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具有很高的卫生决策评估价值。

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项卫生政策可以脱离或者独立于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基础来落地实施。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去回顾近20年来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得失种种,从而去思考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布局。

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起步,远滞后于医院信息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实力雄厚的军队医院和地方三甲医院率先走上内部信息化之路,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其它医疗机构纷纷跟进。经过20多年的经营,部分三甲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已经相当先进,而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化基础却层差不齐,苦乐不均。

区域卫生信息化起步之初,面对着大量的「孤岛」「烟囱」「高地」「低谷」,各种不平衡、不统一、不清晰的需求,当时是比较迷茫和混乱的。

在笔者看来,早期区域信息化的推进思路比较简单,一是先把机构连起来,促使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二是把数据拿上来,辅助卫生管理监督。因为有新医改方案的明确要求,其它方面的机制变革之初多少有些困难,而信息化绘就的蓝图当时看起来是如此美好,区域卫生信息化由此大火。

部分发达地区率先试水,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项目纷纷获批,海量的数据搜集上来,机构间互联互通的大网也在磕磕绊绊中越织越大,似乎这是个比较轻松、容易见效、各方认同度较高的活儿。

没过多久,人们又发现,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铺好了,可是似乎没有车来跑;海量的数据拿到手了,但是这座数据矿产怎么开采,怎么利用?

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浮现。原来,指望信息化「一骑绝尘」「单兵突进」来带动其它领域的机制变革,好像不大现实。

最迫切的是,反过来如果没有业务需求和改革动力的同时加持,信息化迅猛建设的同时,马上要走入死胡同。

耗资巨大的项目验收后,海量的数据中看不中用,互联互通的诊疗信息无法得到进一步应用,特别是与其它方面的改革举措相比,这种尴尬似乎更加明显。

无论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还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或者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政策等,几年下来,其它方面的改革手段似乎都能有些成效,但最为「烧钱」的信息化,似乎没有什么成效可展现,与轰轰烈烈的新医改进展对比,看起来是如此格格不入。

各方由此加快思考:信息化到底能为行业发展与变革带来什么?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到底应该如何推进?

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3521」工程,即国家级、省市、地市级三级平台,公卫、医疗、基药等五项业务应用,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及一个卫生专网建设。

这张完整全面的规划蓝图标志着,经过短期的粗放式发展,国家层面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力指导了各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调,也标志着全国范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据此拉开了大幕。

以上海为例,2012年全市启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设立市级专项资金支持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部分区县立项,全市层面开展区域信息化建设,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超百亿,基本建成了市区两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充实了基层各类核心生产系统及卫生部门的管理考核系统,完成了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双向转诊、智能提示等各类业务应用,推出了面向公众的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及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其建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提升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整体基础。

醉翁之意不在酒,区域信息化重点也不在单体医疗卫生机构。然而脱离了院内信息化基础,区域信息化变成了无根之木。

因此,很多地区一期区域信息化的基本思路都是「上下同步、全面部署」,首先就是抓紧充实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产系统。

许多规模小、财力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顺势开始从无到有实现了基础诊疗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同质化,门诊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临床路径管理、反统方、处方前置审核、体检系统等大量核心业务应用在各单位得到广泛推行,各类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实现全程信息化。

二三级公立医院也乘着东风,加快电子病历等级、智慧医院、互联互通等级建设等,改善了信息化整体面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由此受益。

二是公共卫生与社区卫生的业务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区域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系统。实现「联动共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管理的一个「老大难」,而区域信息化的初衷和优势正好契合此痛点。因此公卫系统建设被优先纳入议程,这对于业务推进是重大利好。

其次,「强基层」作为本轮新医改的重要战略导向,许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系统建设一并部署实施。

依托工作站,家庭医生在门诊可为患者提供建档、签约、随访、转诊、处方延伸等服务;社区管理平台可支撑各社区开展标化工作量核定、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运营监管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域级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远程心电、B超、病理等中心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接入,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是增强卫生部门信息化数据采集及应用能力。

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字资源库、医务人员身份电子认证系统,双向转诊、诊间预约、智能提示等实质性应用;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质量监控平台的不断完善,实现数据实时校验、及时纠错反馈,使得区域卫生平台数据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推动统一综合管理平台的常态运行,处方点评、用药监控、社区考核甚至卫统报表等日常监管考核功能均实现智能化。

2020年到2022年间,各地纷纷建设各类公共卫生应急平台,整合传染病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置、隔离点管控、发热门诊运行、联防联控、物资管理、视频会议、远程监管等各类应急状态下的防控功能,助力各地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信息化助力便民利民,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新医改当初制度设计中对信息化建设寄予的厚望之一,便是信息化在改善居民就医体验方面得有明显成效。经过持续不断推进核心业务应用,其终于发挥出巨大优势。

这些年,信息化正在加快改变就医模式,门诊分诊、二次叫号、移动支付、诊间支付、预约挂号、自助查询打印、智能分诊导诊、送药到家、远程医疗等大量便民应用层出不穷。

很多地方推出了公众服务平台,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跟进APP及应用程序,方便群众的就医选择,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

区域信息化最终弥补了不同医疗机构间在改善就医服务方面的「数字鸿沟」,共享数字化转型成果,惠及甚至最偏远最弱小的基层服务机构,最终惠及社会大众。

五是创新医改服务模式。

在推动「医」「防」结合方面,依托区域信息化的「联动、共享」的优势,各级医生工作站可实时完成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的联动。

以健康档案建档和慢病随访为例,通过在HIS系统上内嵌智能提示应用, 「建档」、「首诊测压」、「随访」等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第一时间会弹出,提醒临床医务人员予以处置,这促使医疗机构更好地承担起公共卫生任务,也极大地方便了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监测和质控。

在推动「上」「下」联动方面,以孕产妇保健系统为例,通过将其有效「嵌入」社区和助产机构的HIS中,助产医疗机构填写孕情报告、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等信息后,区平台将上述信息自动分发到孕产妇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进行早孕建册、孕期随访、产后访视等工作,这是信息化时代不同功能定位的机构间大规模协作最为典型的案例。

此外,在医联体框架内,双向转诊、预留号源、检查检验预约、远程帮扶等各类要求,都具备了通过统一的区域平台得以实施的前提。

最为重要的是,近些年来依托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迭代更新,「智慧医疗」风生水起,行业纷纷看到新模式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高宏观就医效率的巨大空间,甚至将其视为「十四五」期间深化医改的一张「王牌」。国家层面出台了互联网医院等设置规范,各类「互联网+医疗/护理/康复/慢病管理」等应用方兴未艾。

历览近些年各地出台的医改创新举措,绝大多数背后都有信息化加持的因素,这和本世纪前十年相比,变化非常鲜明。

总而言之,二十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就斐然。在技术、资源、体制机制的合力推动下,卫生行业打造了一个相当水平的信息化高地,整体数字化程度比肩金融、公安等核心部门。信息化相关管理运行机制日趋成熟,数据质量稳步提升,核心业务应用明显增强,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如果就其成效进一步细分而论,在信息化便民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信息化基础方面,成效最为显著;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业务信息化方面,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在提升卫生行政管理能力和辅助卫生决策方面,功不可没;在推动医改核心任务(医防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等)落地见效方面,牛刀小试、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客观而论,区域卫生信息化起步晚,时间紧,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人才队伍,再加上前些年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在市场和商业推波助澜下该领域存在着「过快虚热」现象,遗留了诸多问题。那么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区域卫生信息化在「十五五」期间将如何调整和转变目标定位、布局架构、建设重点?笔者将在下篇作深入阐述,欢迎关注。

作者 | 陈小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chenxiaoyue@hmkx.cn
关键词:
信息化,卫生,区域,建设,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