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凭刀笔仁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妇科男医生道出做科普初衷

2024-06-29 22:18 谭先杰 / 科普时报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从2005年度开始对科普项目成果进行奖励,迄今共有60个科普项目获奖,其中2023年度2项。获奖者北京协和医院医师谭先杰发表了他的获奖心声。

(谭先杰备注:原文《许多感恩,点滴回馈》刊发于2024年6月28日出版的《科普时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特别报道。作为普通临床医生和科普工作者,能与两位大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一起被重点报道,倍感荣幸,特别转载)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从2005年度开始对科普项目成果进行奖励,迄今共有60个科普项目获奖,其中2023年度2项。本报邀请2023年度获奖代表谈感受、聊使命、话担当。

本期我们来听《科普时报》“话说生命之宫”专栏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医师谭先杰的获奖心声。

许多感恩 点滴回馈

□ 谭先杰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谭先杰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和团队创作的《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有幸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我十分荣幸地作为获奖代表上台,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手中接过获奖证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为谭先杰颁发获奖证书。(作者供图)

捧着沉甸甸的证书走下主席台,全程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其他获奖者代表的感言之后,我颇为感慨。

这次是因为科普作品获奖。作为《科普时报》“话说生命之宫”专栏作者,会议一结束我就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希望能借这篇文章的发表,表达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首先,感谢党,感谢国家。

这是一句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我出生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地处三峡库区的、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总书记在2019年4月中旬亲自到我的老家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11岁离开土家山村到县城上中学前,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半天到学校上课,半天放牛割草。我12岁那年冬天,母亲因妇科肿瘤离世。两个月后放寒假回家,得知噩耗的我当场晕了过去,从那之后便立下考医学院的志愿。

后来,我的家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由于母亲患病治疗花费的高额费用,以及她离世后家中缺乏管理,我们家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富裕家庭急转直下,成了当地的贫困户。在那段艰难时期,我两次被迫中断学业,基本的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幸运的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了解我的困境后,积极为我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并提高了我的助学金,亲朋好友的支持也帮助我完成了中学学业。

因此,我对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助学政策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推动,我不可能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实现个人的科普成就。

我深感自己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同时也要珍惜并努力回馈社会。

谭先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作者供图)

其次,感谢华西,感谢协和。

1987年我如愿考入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成为土家族山寨的第一个大学生。我在华西医科大学接受了5年的基础和临床医学培养,在那里度过了物质贫穷但精神富足的大学时代。

1992年,我以连续3年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被选入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后,有幸留在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一手营建的妇产科。在完成包括产科在内的全面临床轮转后,

鉴于我的母亲因妇科肿瘤不幸辞世,我决定将妇科肿瘤作为我的专业领域,致力于为患有此类疾病的女性提供专业的医疗援助和支持。这个决定不仅是对我个人经历的一种回应,也是我对医学事业承诺的体现。

感谢北京协和医院给予我30多年的职业锤炼,让我从林巧稚、张孝骞、曾宪九等老一辈医学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感受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教授、病案、图书馆”的协和“三宝”和前辈们的临床实践心血,为《话说生命之宫》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实际上,这部著作是协和前辈们数十年临床实践的集体智慧,只是以我擅长的方式讲述出来而已。

谭先杰在为患者做手术。(作者供图)

再次,感谢亲友,感谢前辈。

感谢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亲戚、朋友和老师,特别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郎景和院士。

1993年我实习结束,郎景和院士克服困难将我留在了妇产科,并于3年后将我录取到他门下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话说生命之宫》的前一版本《子宫情事》出版时,他作了热情洋溢的推荐:“最值得称道的是,谭先杰大夫热爱医学、热爱科学、热爱病人的仁慈之心。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舍得花时间、精力撰写科普,就是舍得花时间、精力感恩公众,就是舍得花时间、精力奉献社会。这种舍得非常值得。

这次,《话说生命之宫》被提名国家奖,郎景和院士当之无愧应是主要完成人,但由于另一个项目更需要他的支持,遗憾地未能进入主要完成人名单。不过,在本项目初评答辩的清晨,我欣喜地收到了郎景和院士的叮嘱和勉励。

还要感谢向阳教授,是他带着我第一次参加科普图书的编写工作,我所参与的《妇科肿瘤210个怎么办》作为“协和名医答疑”科普丛书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谭先杰出版的部分科普作品。图源:新华社

最后,感谢家人,感谢患者。

投身于健康科普事业以来,许多个夜晚我都在撰写科普文章中度过;多数周末,我则奔波在公益科普宣讲的路途中,减少了对家人的关注和照顾。尤其是今年参加中考的儿子(我参加国家奖励大会的当天,正是他中考的第一天),对他陪伴的缺失让我深感内疚。所幸爱人和儿子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看到女性因为我的科普而获益时,他们与我一样感到欣慰。

感谢患者,尤其感谢经我诊治过的患者,无论治疗成功还是失败,您都是我和同行们的老师。

至今,我仍有一个心结。母亲所患的子宫内膜癌如果能被早期诊断,完全可以治愈。遗憾的是,当年她没有机会接触到基本医学常识,这也是我从医20多年后致力于女性健康科普的主要原因,是我创作出版《话说生命之宫》的初衷。

我希望通过科普作品和相关的科普活动,帮助广大女性关爱自己,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向更多读者科普子宫健康知识,《科普时报》自2020年5月15日起推出谭先杰撰写的专栏文章,迄今已发布28期。图为2024年3月8日《科普时报》版面截图。

获奖于我而言,既是对10余年来科普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起点。我希望以此为契机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投身女性健康科普工作,重点放在提升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地区的女性教师的健康素养。

期望能够提高女性教师的健康意识,了解常见妇产科疾病的预防和早诊早治知识,减少孩子们因老师生病而耽误学业的可能。

第二,我将继续把我多年来从事健康科普的心得、方法和窍门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致力于健康科普的同行,

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开展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投身到健康科普事业中来。

侧记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前一天下午召开了参会代表的会前会,会议通知出席会议可以着正装或民族服装。我听了之后非常激动,因为我是土家族,很可能是老家所在的土家族自治县第一名国家奖获得者,非常想穿民族服装上台领奖。我通过老乡从中央民族学院借来了土家族服装,没想到第二天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明确持反对意见。

他坚持认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是严肃庄重的大会,在一众正装中着民族服装过于显眼,奖励大会上最耀眼的星应该是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而不是着装与众不同者。颇有道理,于是放弃。


那个无比漫长的“寒假”之后

□ 尹传红

尽管早有预期、早已知晓,6月24日那天接到谭先杰医师的电话时,我还是满怀激动与喜悦之情,向他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此时此刻,他捧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刚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当他说及给他颁发证书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时,我的心又为之一振。我告诉他,1995年春,身为《科技日报》记者的我,曾到武汉李德仁院士家做过采访,真没想到30年过后会有这样一次“再会”。

思绪飘飞,回到了10年前,我与谭先杰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那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一次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评审会上,谭先杰作为项目申报人参加答辩,介绍他创作的一部女性健康科普图书。

提问环节有一位评委问道,是怎样的契机让他成了一名男妇产科大夫,并致力于女性健康科普?

我记得他先答了一句:缘于对母亲的怀念。接着缓缓讲述了他12岁那年发生的事情。

刚放寒假,他就急匆匆地从县城往偏远的农村老家赶去。可在离家六七百米远的地方叔叔把他截住了,拉着他一起吃午饭。他心里惦念病中的母亲,执意要先回家看看。叔叔却道母亲赶集去了,让他等一会再回家。跟叔叔一家用完餐围在一起烤火时,叔叔才吞吞吐吐地说,他的母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由于怕影响他学习,母亲临终前请求家人不要将她离去的消息告诉他……

那一瞬间,谭先杰还没有哭出声来,就直接晕了过去。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晕倒。

醒过来后,他不时回想起慈祥的母亲生前其实给过他不少暗示,那是一种爱与痛的深情道别,可他当时懵懵懂懂,不以为意。

图源:新华社

那个寒假,对他来说无比漫长;那个冬天,他感觉特别寒冷。

也就在那个时候,他下定决心长大以后要当医生。后来得知母亲因患妇科肿瘤去世,从医之后他又选择了妇产科,当妇产科医生。

听完谭先杰的故事,评委们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我已然双眼噙泪。过后不久我们再次碰面,我跟他讲了我自己的故事:我11岁那年,我挚爱的奶奶病逝,我度过了一个“寒冷”的春天。当时大人们告诉我,奶奶得的是食道癌。将近10年之后,我看到奶奶当年的病历,才惊讶地获悉,奶奶得的实际上是宫颈癌(妇科肿瘤),我不明白当年的大人们为什么要骗我?

话题由此生发开去,我们都感慨女性健康科普尤其是生殖健康科普,确有其特殊之点、困难之处。

后来他又告诉我,他在母亲去世30年之后的2012年夏天,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期间,以妇科肿瘤专家的视角对母亲的病情进行了细致梳理后判定,母亲当时得的是子宫内膜癌——母亲有绝经后再次出血的现象,这个警示信号却被忽视和误读了。当年家人若是有一些医学常识,让母亲能够早些就诊,应该是可以治愈而不致过早离世的。

谭先杰2024年5月31日西藏拉萨作科普报告。(作者供图)

“关爱妇女,保护母亲”,让“始终做科普”成为行医准则——谭先杰的科普之路就这样走开了,而他的女性健康科普专栏“落户”《科普时报》迄今已4年有余。

在他荣获国家大奖之际,编辑部同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代读者朋友向他表示特别的谢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科学技术,科普,母亲,国家,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