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正当时!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启幕
又见东风起,创新正当时。
为集结医学创新力量,共同助推医学新质生产力,2024年5月24日-26日,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在青岛盛大召开。
此次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健康界、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联合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EMDIC)协办,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医院共同学术主办。
本次大会以“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琅琊汇”为核心定位,以“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为主题,以《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3)》解读、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最佳实践案例发布为重点内容,旨在凝聚创新共识,引领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链接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医疗等创新力量,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的落地路径。
大会设置一场主论坛、七场分论坛、五场创新交锋,超70个主题报告,内容涉及医学人工智能、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前沿话题,同时设有创新交锋、创新实践、高见思辩等环节,160多位来自政、产、医、研、资领域的专家分享见解和经验,吸引1500多人到场听课和观展。
风向引领:《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发布
出席5月25日开幕式和主论坛的主要领导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姚军,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盖英群,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柳忠旭,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区长王清源,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赵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樊瑜波,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上海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刘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党委书记刘连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中国医学创新联盟联合发起人、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
开幕式和主论坛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董蒨,以及健康界副总裁王娜主持。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董蒨(左)、健康界副总裁王娜(右)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致辞时回忆,受葛均波院士于2015年创立中国心血管青年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感召,健康界有幸在2017年联合葛均波、乔杰等16位院士,39位学科带头人,42家优秀医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并得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的指导和支持。至今六年多的时间,联盟始终坚持传播医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坚持打破思想与行动的局限,坚持探索医学创新转化的路径和模式,坚持寻找医学创新的典范与先锋,坚持大国创新的情怀与使命。“虽然梦想依然如星光般遥远,但当下创新之势已然处处繁花。”赵红感叹。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
她表示,CMIA医学创新大会是医疗行业少有的坚持多年且以全链条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内容的行业盛会。“青岛不仅拥有好客风范和蓝天大海,还拥有中华民族祖先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出发地——瑯琊台,希望大会能为青岛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一起为这里的‘瑯琊荟’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赵红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区长王清源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区长王清源在致辞时表示,今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迎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十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勇担经略海洋、融合创新、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国之重任,奋力创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成为全国第12个、北方除直辖市外唯一一个跻身“5000亿俱乐部”的区。此次大会发布最新的医学创新报告及最佳实践案例,将为国内医院医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最准确、最权威、最高效的风向指引。
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
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青岛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青岛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卫生健康发展与城市整体战略紧密衔接,需要加快卫生健康制度创新、医学科技创新,推动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打造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的健康服务体系。青岛市将全力为与青岛合作的专家学者打造一流的医学创新平台,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齐鲁大地医学创新源远流长。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盖英群在致辞时表示,医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争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申报“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等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盖英群
最近几年,研究型医院的理念和实践日趋深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表示,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动能,始终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
据何振喜介绍,自2022年起,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携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界推进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发掘并表彰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典范。自评价遴选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79家医院、938个学科、1653位专家积极参与,86家研究型医院(含建设单位)、160个研究型学科、307位研究型人才脱颖而出。这不仅是我国医学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
“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要牢牢把握重要的机遇期和窗口期,要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卫生健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说。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医院创新转化能力,CMIA医学创新大会每年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研究报告》。在此次大会的“风向引领”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解读了《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3)》,介绍2023年度我国三甲医院创新成果转化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
据葛均波介绍,在调研论证并综合考虑政策导向和医疗机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为更准确反映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实际情况,此次的医院创新转化评价工作增加了转化相关指标权重,将专利转化维度整体权重从55%升至65%,并新增到账金额(权重25%)和合同金额(权重10%)指标。同时,为更均衡评价成果转化情况,降低了相关基础数量指标,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权重各降2.5%,发明专利授权量权重降5%。整体形成“1+9”医院创新转化评价体系,涵盖综合实力、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成果转化和变化趋势多个方面。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党委书记刘连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延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依次登台发布《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以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转化量等9个不同维度的评价名单。
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颁奖仪式、2024 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启动仪式先后举行。
高端对话:探讨“政产学研医”创新合作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延斌
主论坛进入“领航定向”和“院士前瞻”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延斌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作题为“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演讲。他提到,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有力武器。从世界医学科技进步史来看,疫苗接种和抗生素的发现是两个标志性的科技发明,汇合其他医学科技突破,促使人类平均寿命从30多岁提升到 70 多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群众运动等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后,国家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组建新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推动了科技创新发展。
郑忠伟还介绍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二十大后围绕科技创新推出的若干措施,包括组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1+2+2+3+X”的工作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遴选优秀人才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改进专家组组建方式、完善多元化评价标准、优化评估反馈等。这些措施将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的演讲主题是“医学科技创新实践与成效”。她表示,世界科技革命与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医学和生命健康的科技投入。同时,她还认为,高校和附属医院是国家医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加强高校和附属医院的合作,从人才、平台、整体发展等方面入手,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另外,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以“医学科技创新驱动成果转化”为题分享见解。在他看来,医疗器械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多学科交叉和“1+X”交叉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巨大,预计2024年将达到6千亿美元,而中国市场也在快速增长,尽管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在从低端向中端和高端突破,但在一些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
范先群肯定了医疗临床需求对产业转化的推动作用。他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改进责权利的平衡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成果转化模式,改进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支持教师创新创业,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搭建多层次多功能的中介服务平台,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担任创新实践和创新协同环节的主持嘉宾。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
在该环节,首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主题为“元宇宙-人工智能驱动公立医院创新发展”。她提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全国首个启动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创新来引领医院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
比如,建立一站式的中山医疗服务生态圈、建设数字中台、业务中台和智慧中台、开展防诊治康一体化的探索、探索元宇宙创新的患者服务、建立无界的虚拟诊室、开展医生助手的研究和应用、建设智慧ICU病区、探索人工智能在病理科的应用、打造中山“元医疗”的模拟实验室等。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樊瑜波作题为“医工融合推动医学创新发展”的演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樊瑜波
樊瑜波指出,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主要由西方主导,医疗器械也大多依赖进口,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匹配,也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他认为,缺乏有医工交叉融合知识和能力的医学专家和工程科学家,以及在投入和历史上的欠帐,是制约我国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还认为,医工交叉和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医学创新的源泉。
企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的见证者,更是这场革新中不能忽视的参与者。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强以“创新转化中的企业力量”为题进行演讲,介绍该公司在医学创新转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眼科领域的创新转化平台和成功案例。他同时指出,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迭代产品,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强
瑯琊论剑:一场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交锋的思想盛宴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主持的“琅琊论剑”环节,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刘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乐城先行区管理局医疗总监田国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针对医工融合、医院创新氛围营造和机制设计等话题分享经验和见解。
胡俊波向与会者介绍了武汉同济医院在营造创新氛围和机制设计方面的经验,比如,专门设置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医工交叉研究院和转化医学研究院,从机制上理顺临床转化管理工作。
刘彬讲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在破解经济环境给医院创新带来挑战和压力的经验。他还表示,医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一定要加强医工交叉和科技创新,打造科研平台。
据刘连新介绍,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视医学创新和医工融合,并设立了首席创新官岗位,建立了医工协同创新中心等部门。
刘平介绍了泛血管领域的医疗创新和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的建设情况。比如,将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转化体系,相信会对泛血管器械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熠达表示,北医三院空间虽小,但有两栋楼很特殊,一栋叫天工大厦,代表“巧夺天工做科研”,还有一栋叫贯通大厦,表示“融会贯通做教学”,给医生和研究人员尽可能宽松的空间。
田国刚分享了乐城先行区在使用国外进口药械方面取得更好转化效果的经验。如今,乐城先行区已经落户44家医疗机构。
肖渊介绍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包括实施制度先行、统筹赋能、营造生态和保障支撑等举措。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成立了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着力推动临床医学学科的统筹管理和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医学创新,空间无限,再接再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