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医院建设如何在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三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倒计时1天,2024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邀您参会!
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但也是世界性难题。“这件事必须往前推,不转化都是‘0’。”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说。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上海交大的解题思路很“理工科”:通过实施“交大2030计划”等支持基础研究创新的项目,再以科技赋权改革支持教授创业,引入社会资本助力教授创业成果融资,打通成果转化各个关键环节。
那具体到医疗机构,又是如何构建“从0到1再到100”医学创新生态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专利申请数量由2012年的35件提升为2022年的929件,转化项目数由2019年的8项提升为2022年的106项。其实践证明,引入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加速专利申请进程;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医疗科技产品等多方位整合社会力量措施可以促进医学专利的申请和转化,加速医学科技的应用,同时为医院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
如何多方位引入社会力量?中山医院走出了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引入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创新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拥有丰富一线临床资源的公立医院是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每年有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但这些科研成果受制于多种因素无法进行有效转化。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专利申请数量少。
没有专利何来转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医务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往往热衷于创新研发却错过了专利申请的最佳时期。另外,医务人员工作繁重,即使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缺乏时间和精力申请专利,并且专利申请涉及流程复杂,这一系列流程如果仅靠医务人员本人很难高效推进。
另一方面,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往往缺乏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未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与提醒医务人员的作用。因此,对医院管理部门和医生研究者而言,亟须一支专业的辅助团队在早期介入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的进程。
中山医院于2008年成立了成果管理和转化科,2012年开始引入专利授权率高、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将医院的专利申请及管理采取与专业知识产权代理公司通力合作的方式。
医务人员有创新成果需要申请专利,只需向成果管理和转化科递交申请,随后由成果管理和转化科安排相应的专利代理公司进行后续流程操作。
专利申报过程中繁琐的手续均由经验丰富的代理公司协助处理,医院统一支付专利代理费用以及职务发明授权后的前5年年费;若授权5年后未转化,医院也将不再支付年费,如果发明人想维持专利的有效性需自行支付年费。
医院对合作的代理公司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将授权率纳入代理公司考核范围,通过对各家公司授权率的比较,选择授权率高的公司保持长期合作,不单独和一家代理公司合作;专利授权后,代理公司可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这既是遵循财务管理规定,避免独家垄断,也是引入竞争机制,尽量减少"无效申请",从而提高专利的授权率。通过此项措施,医务人员可以安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在专利申请流程上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而专业的代理公司可以保障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条路径,是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科技创新点子通常起源于临床需求,但医务人员往往缺乏对专利的市场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产品风险的评估,使得创新成果难以实现有效转化。而有些医务人员即使实现了成果转化,但由于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匮乏,在转化过程中涉及了知识产权泄密和违规转让。因此,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服务队伍来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中山医院于2019年开始委托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行业协会、运营平台等机构,为项目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和法律风险等多方面专业意见,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023年,中山医院在这些长期合作的第三方社会机构中遴选了5家单位授予"中山医院产医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单位"证书。这5家第三方社会机构在获取中山医院官方授权的证书后,在约定期限内可代表中山医院与企业进行专利项目介绍、推广以及协商谈判,包括:
(1)协助谈判,在保障医院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和企业方进行谈判。
(2)协助签约,协助医院与企业完成各类合同的撰写、配合双方就合同内容进行沟通协调并签订各类合同。
(3)提供咨询,提供转化交易全程中与转化相关事宜的咨询,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咨询。
(4)办理官方手续,准备手续所需的全部申请文件并提交至官方。
(5)后续监控,监控合同条款中专利权年费缴纳、专利权的终止或无效、专利侵权等情况并及时反馈医院。
(6)后续追踪,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并根据合同约定的各笔款项付款时间节点跟进企业的付款进程。
对成功签约转化的项目,医院给予第三方机构一定比例的费用提成,通过这种方式合作共赢,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三条路径,是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医疗科技产品。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多、成果转化所需资金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项目运行效率不高等是造成专利权转让率低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尤其是和大型医药公司的长期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医疗科技产品研发和落地。一方面,医务人员拥有医学知识和创新想法,而企业可以提供投资和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加速医疗科技产品的研发,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常有着自己的平台和影响力,有更广泛的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与医疗机构合作可以帮助医疗科技产品更快地进入市场,有利于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1)确定共同目标,双方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例如开发一种新的医疗设备或改进某一项医疗服务。
(2)建立战略计划,双方共同制定战略计划,包括项目时间表、资源需求和风险管理策略。
(3)资源共享,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医学数据和临床试验设施,而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推广渠道。
(4)法律和合规性,双方需要制定合适的法律协议,确保遵守所有法规和伦理准则。
(5)研发和测试,双方可以共同进行研发和测试阶段,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市场推广和销售,一旦产品准备就绪,双方可以合作推广和销售产品,以便将其引入市场。
中山医院多年来与大型知名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长期全面合作平台,就当前医药领域及大型医疗仪器的国产化进行强强联合,形成对我国国民生计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长期研发合作。
医院还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医工交叉技术创新攻关,与久事集团正式签约共建国家医学中心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与罗氏制药、罗氏诊断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共同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智慧医院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
得益于以上三条路径的组合拳,中山医院知识产权申请和转化节节攀高,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医学创新转化(pMIT-40)综合指数十强医疗单位。中山医院在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排名第87位,是中国唯一进入全球100强的医院。
自2012年引入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协助医院专利申请和管理后,医院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稳步增高(表1)。专利申请数量由2012年的35件提升为2022年的929件,专利授权数量由2012年的31件提升为2022年的465件。
如表2所示,自2019年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后,医院知识产权转化项目数及金额大幅提高(表2)。转化项目数由2019年的8项提升为2022年的106项,转化金额由2019年的817万元提升为2022年的4684.4万元。2022年,全国三甲医院专利转化1544项,医院专利转化106项(占比6.87%),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方位整合社会力量促进专利授权,推动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可知,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只是第一步,授权专利不等于优质的有转化潜力的专利,要确保获得高质量、高价值专利也同样重要,由此中山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24年·37卷·02期)撰文,归纳出了7条可以帮助医院在提高专利授权率的同时,避免无转化潜力的专利增加的经验:
一是在申请专利之前,确保对技术方向和目标有清晰的了解,避免过于广泛的专利申请,集中力量在研究领域的核心创新上。
二是在启动专利申请之前进行充分的先期研究和尽职调查,评估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潜力,了解已有的技术水平,避免提交过于相似或已存在的专利。
三是与专业的知识产权顾问合作,他们能够提供有关专利申请战略的重要建议,帮助医院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创新,从而确保专利的质量和可行性。
四是定期评估已有专利组合,了解其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地位,及时更新专利组合,剔除那些不再具有转化潜力的专利。
五是设立内部审核机制,确保专利申请符合医院的战略目标,避免提交不符合目标的专利申请。
六是制定清晰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策略,提高专利的商业转化潜力。
七是为医院研究人员提供定期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使研究人员更加注重创新的实际转化价值,而不仅仅是申请专利的数量。
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不断推动医学创新,不仅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发展医疗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受到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
风起潮涌,日日逐新,2024年5月24日-26日,「2024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将在青岛举办。本届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健康界、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联合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EMDIC)协办,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医院共同学术主办,以「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琅琊汇」为核心定位,以《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最佳实践(2023)》揭榜为重点内容,旨在指引医学创新风向、探讨医学创新机制、分享医学创新路径、探讨医学创新系统化解决方案。
大会包括1场主论坛、7场分论坛、5场创新交锋,超70个主题报告,包括人工智能、医院创新成果转化服务联合体建设等前沿主题,并设有创新交锋、创新实践、高见思辩等环节,有160多位来自政、产、医、研、资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出席作分享,探讨医学创新的未来趋势和实践路径。
在【分论坛 2】研究型医院建设路径专题研讨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担任开场主持并作致辞。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姚军以“研究型医院的时代价值”为主题作分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新转化部副主任张旭则围绕研究型医院成果转化平台作深度介绍;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将对2024 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在创新实践环节,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书记秦净担任主持嘉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将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医学创新实践作分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则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成果转化实践作分享;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钟海涛将以“双轮驱动地市级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 为题作演讲。
在高见思辩环节,由贵州省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健担任讨论主持。来自北京、浙江、安徽、吉林、山东、江苏等多地三甲医院的医院管理者,将围绕着“研究型医院建设如何在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三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医院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型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科?”等议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2024第六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免费参会!
琅琊论剑,探讨创新之道;医学之巅,共谋未来发展;
数量有限,免费席位等你占!更有多个论坛招募讲者!
扫码获取【免费参会名额】和大会日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