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喜: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
何振喜会长在2023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发表重要讲话
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
(2023年10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然包括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它主要包括医学创新和医疗服务两个方面。这些年来,我国在医学创新上进步明显,新药品、新器械、新技术发展迅速,但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物、疫苗研发方面“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在医疗服务上成绩显著,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举国努力、多管齐下。今天我着重围绕“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时代价值
什么是研究型医院?一言以蔽之,就是三个特征: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换言之,就是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大趋势、医疗卫生改革大方向、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新需求,应该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产物。
(一)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现代医学科技发展证明,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医学进步,都是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的产物。20世纪人类医学的三大成就—抗生素、疫苗、DNA,都是基于疾病诊疗需求,从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我国近30年以腔镜技术、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从举步维艰到蓬勃发展,从亦步亦趋到引领世界,都与医学专家的临床发现、协作攻关密不可分。我国现在一些优秀的研究型医院,应该说都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资源和高水平的临床研究能力,在医学科技发展、临床疾病诊治、药品器械研究等领域已经发挥出独特优势。现代医学创新的一般规律启示我们,把我国目前一批临床与科研兼优的大型公立医院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使它们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是破解医药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我国加速攻克重大疾病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正加速提升,但人民群众“看难病”的需求越来越凸显。统计表明,我国近年来重大疾病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癌症发病人数及死亡率中国均排在各国之首,两者数据均高于我国与全球人口占比。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有利于引导我国临床与科研兼优的大型公立医院聚焦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与研究,在其发病机理、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临床方案等方面形成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共识、指南、标准和规范;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发展协同发力,聚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脑科学和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纳米医学等学科前沿,不断在细胞治疗、分子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方面创新诊治技术,在个性化治疗、靶向治疗、微无创治疗、药物和器械组合、再生医学和数字医疗等新技术方面产出高水平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型医院“治一般医院治不了的病、做一般医院做不了的手术”的核心职能作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看难病”的健康需求。
(三)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需求层次的提升,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型医院具有优质医疗服务、科研平台资源和高端医学人才等多重优势,处于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地位,是健康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有利于发展高水平的健康产业,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产业、医药器械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养老养生产业、健康教育产业等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有效、更安全医疗服务和健康产品需求,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健康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推动新型诊疗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分级诊疗不落实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职能任务不清,大医院没看大病,小医院没看小病。新时代,按照医院承担的功能任务进行分型分级管理,对我国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讲是问题倒逼、形势所迫,是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依据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要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要求,适应新时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该按照研究型医院、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三种类型、三个层级进行整体筹划,形成结构合理、定位清晰、任务明确的新时代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顶层位置,职能任务主要解决“看难病”问题,开展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新技术新业务研发,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临床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承上启下位置,职能任务主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完成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地方性疾病和专科疑难疾病的救治。全科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层位置。职能任务主要解决“首诊病”问题,进行健康宣教、预防保健、初级检诊、急诊急救、功能康复、心理咨询、健康照护等。按功能任务来对医疗机构进行分型分级管理,有利于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利于科学预防、早病早治;有利于难病诊治,提高多层次精准化服务水平,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更好地发挥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效能。
(五)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是牵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年前探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初衷,就是引领大型公立医院“走质量建设与内涵发展之路,推动医院建设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图改变医院过分依赖规模扩张、粗放发展的模式。研究型医院强调质量内涵发展、临床科研融合、创新转化协同,与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高度一致。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可以为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示范,在注重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建设同时,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推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为区域乃至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多做贡献。我查了一下,规划建设的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基本上也都是依托研究型医院而建,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将对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起到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切实增强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实践自信
研究型医院20年的探索实践筚路蓝缕,从寂寂无名到社会认同、从理念产生到理论完善、从模式探索到实践落地,一个崭新的医院建设模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随着实践的推进,我们对研究型医院建设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究型医院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编辑出版《创建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管理学》等多部专著;创刊发行《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撰写推出研究型医院时代、战略、哲学、政治、社会、国际、金融、智能、实践、使命等10个系列理论思考;公开发表上千篇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建设的学术文章;系统阐明研究型医院的时代背景、主旨要义、建设目标、体系框架、发展方略和模式路径。特别是提出“研究型医院要以‘看难病’为核心职能,以医研融合为发展模式,以创新转化为主要特征,以为人类卫生健康多做贡献为价值追求”,鲜明地标定了研究型医院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和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等研究型医院三大目标指向。
(二)研究型医院建设共识越来越凝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入,研究型医院在医疗卫生系统逐步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集中在四个“新”上:是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医院发展新理念,是规模与内涵并重的医院建设新模式,是创新与转化并进的医院发展新动能,是能力与贡献并优的医院建设新水平。多位国家领导人对研究型医院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把医疗实践与医学研究结合起来,这是医院建设的正确方向”;“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经验很好,促进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临床诊治技术水平,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要媒体对研究型医院建设进行了广泛报道。2022年,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2023年,科技部等12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建设纳入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规划部署。
(三)研究型医院建设行动越来越自觉。北京、上海、海南、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深圳等省市纷纷将研究型医院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其中,上海早在“十三五”就部署建设5所研究型医院,“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北京市政府2020年投入1亿元资金启动研究型病房建设,2022年前建成30个示范研究型病房,并建设两所研究型医院;江苏2022年出台《研究型医院建设规范》并遴选了10所研究型医院、4所建设医院,拿出1亿元资金对遴选出的研究型医院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很多大型公立医院都将建设研究型医院作为奋斗目标。同时,上海、江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市建立了研究型医院学(协)会。全国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研究型医院建设支撑越来越坚实。研究型学科和研究型人才脱颖而出,2023年学会组织的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评选出110个研究型学科、216位研究型人才,涌现了一批临床专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管理专家等“四家兼具”的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临床技术精、科研能力强,既是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军人物,又是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2023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出的50家示范医院,平均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831.93万元,高于申报医院总体水平67.1%;96%建有临床数据中心、88%建有生物样本中心等基本科研设施,配有基本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依靠高水平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与市场推广,基本形成“全链条”创新转化生态链。
(五)研究型医院建设成果越来越凸显。中关村发展集团知识产权管理机构2021年抽样统计表明,占我国大型公立医院5%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员单位,近3年度优秀级专利数占比达到全国大型医院的31.4%。2023年学会组织的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活动,遴选出的50家示范医院与212家参评医院相比:发表“三高”论文数量高于53.8%,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高于65.6%,2020—2022年转化药品合同项目数、转化器械合同项目数高于88.9%、85.4%,主持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临床试验(通过GCP认证)项目和研究者发起的研究项目高于55.3%、51.4%和68.3%。根据学会2021年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践行研究型医院理念较好的医院,创新转化收益在医院的收益中占比显著提升。近年来,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1年《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我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已稳居第二梯队之首,仅次于美国。这里面,研究型医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年的建设历程、20年的建设成就,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建设研究型医院,必须讲政治,契合国家战略要求来推进;必须讲科学,遵循医学进步规律来推进;必须讲事业,作为崇高追求满腔热情、锲而不舍来推进。
三、充分认清制约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着医学创新不足和医疗服务不强的问题,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这里主要从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角度来分析,感到以下四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一)研究型医院医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截止2022年底,我国有三级医院3523家,其中三甲医院1716家。这些医院都具备一定的研究型医院资源条件,应该成为临床医学创新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功能定位不清,临床与科研关系处理不好,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重临床轻科研,把临床与科研割裂开来;二是大小病通治,无暇搞科研。临床研究缺乏统一规划、有序管理、有效激励,还沿袭着传统医院建设理念、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在经费投入、人员编配、空间调整、绩效奖励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临床需要,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需要摆不上应有位置。导致有临床没项目、有项目没研究、有研究没成果、有成果没转化,影响了研究型医院整体优势形成和主体作用发挥。
(二)研究型医院病种病例海量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基数大,临床病例资源丰富,生物数据产量已占世界1/3,但数据库、样本库、生物资源库等统筹管理和开发利用很不理想,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散,散落在各个医院或各个科室;二是乱,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和使用标准;三是差,低层次建设,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四是废,没有结构化、数据化开发,处于闲置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相当一部分研究型医院对临床病种病例规范管理与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导致医院内部难以迸发跨学科挖掘利用病种病例资源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活力;二是全国范围内的病种病例资源规范管理、发掘利用相关标准政策不完备,加上医院权属不同形成的院际壁垒,严重限制了医院病种病例资源共享,进而制约了我国利用海量病种病例资源优势突破重大医学难题的速度效益,结果造成“病种病例资源大国、临床医学研究小国”的局面。
(三)研究型医院医学创新转化投入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从今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申报医院统计数据看,相当多的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投入不足,资金链、研发链、协同链、服务链、转化链存在短板弱项。参评医院中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专职科研人员数仅4.4人,50家示范医院也只有6.1人,还有近1%的申报医院没有专职科研人员;参评医院有17.9%没有数据中心、11.3%没有生物样本中心。无论是212家申报医院还是50家示范医院,虽然都有专用科研设备和场地,但是与医疗设施设备和场地相比,严重不成比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低效运行,造成创新苗头立项难、持续推进难、中试扩试难、转化推广难,大量临床科研最终只是发个论文、报个专利完事,创新转化效益大打折扣。
(四)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能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提升。我国临床研究水平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临床研究专职人员太少,很多临床研究项目没人开展。美国麻省总医院病床900张,拥有1400多名临床科学家、专职科研人员2300人、研究支持人员3600人,总计7300人。二是临床医师的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掌握不充分。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应是临床科学家,我国现有临床科学家数量太少,是限制高质量临床研究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临床研究机构不具备设计和组织实施高质量、创新性的临床研究,能够牵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不仅严重制约着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也严重影响我国在疾病诊疗上的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对世界医学应有的贡献。相关资料表明,国际临床诊治指南中,引用来自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仅占约3%。我国临床指南大多也因基于我国患者自身数据的循证医学证据严重不足,临床研究路径和方法不科学,只能被动接受和采纳国外的标准规范。临床研究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医药创新的最大“瓶颈”。
四、坚持不懈推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蓬勃发展
鉴于20年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经验启示和当前推动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我认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必须着眼于三个考量:要站在历史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来定位,要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统筹,要站在人民性和社会性的高度来谋划。
(一)从战略层面明确研究型医院功能定位。功能定位决定发展地位,发展地位决定使命作为。研究型医院要在我国得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今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国科协征询医改意见、国家卫健委来学会调研,我们就此问题已经多次提出建议。下一步我们还要围绕这一问题继续建言献策,加紧推动将研究型医院列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一个坚持三个统筹”的原则来推进。一是坚持“对标国际、中国特色”,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二是统筹历史与现实、东部和西部、中央与地方的实际情况,部署建设一批研究型医院;三是统筹研究型医院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到与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体规划、协调发展;四是统筹研究型医院建设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把研究型医院建设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做到互相促进、整体进步。
(二)从体制层面强化研究型医院资源配置。研究型医院是一种新的医院建设理念,必须以极大的魄力,从硬件、有形的角度重构医院的体制框架和资源配置:一是要设立专门的研究型医院管理机构,既能确保难病诊治、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协调推进,又能有效指导创新转化的规范开展。二是要搭建专业的研究支撑平台,按照《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要求,着力建设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中心、多学科诊疗中心、医学大数据中心、生物样本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五个中心,形成对研究型医院履行职责使命的有力支撑;三是要拥有专职的研究人才团队,既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科研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临床科学家(PI),又要大幅度提高专职临床研究人员的编配比例,搞好医、研、技、药、护、工程、信息、统计、金融、产业等各类人员优化配置;四是要多渠道加大研究型医院的投入。过去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基本以基础研究为主,临床研究资助很少。今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改革思路,包括: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为愿意做科研的优秀医生单列一个赛道;增加临床研究领域杰青名额;在评委当中增加医生比例等等。我们要注意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同时,从医院的层面来讲,一定要舍得在经费、空间、设施设备、人力成本投入等方面给予临床研究有力保障。
(三)从机制层面增强研究型医院发展活力。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既要注重硬件建设,也要注重从软件、无形的角度,建立有效激发内在活力的政策机制。一是要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既有利于提升难病诊治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绩效考评制度;二是对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既要进行精神激励,也要进行物质奖励,切实把国家相关激励政策落实到位;三是要设立“临床医学创新奖”和“临床医学科学家奖”,大力表彰重大临床研究成果和创造者,引导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埋头临床实践,矢志临床研究,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示要求,为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四是培养医院创新文化,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学术民主、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
同志们,研究型医院20年建设、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10年发展,回顾成就,成果丰硕,我们充满昂扬自信;面对现实,任务艰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展望未来,前景可期,我们必须踔厉奋发。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再接再厉,拼搏奉献,为实现我国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