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凝聚智慧!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区域研讨会第一场成功举办

2023-07-06 09:00 刘文阳 / 健康界

抗菌有道,管控先行。7月2日,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暨医院高质量发展区域研讨会合肥站成功举办。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药学服务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如何持续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抗菌有道,管控先行。7月2日,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暨医院高质量发展区域研讨会合肥站成功举办。火红的七月,与会医院管理者们提升医院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的热情也随之升温。

“这是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区域研讨会的第一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总会计师操礼庆在开场主持中介绍,5月27日,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

会议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总会计师 操礼庆

启动会以后,项目聚焦东西南北四大区域,通过区域研讨会的形式,致力于促进各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经验交流,凝聚智慧和共识。

推动抗菌药物管理观念和模式升级

“不论是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还是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标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在致辞中表示。

他介绍,自从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安徽省立医院更加积极投身于抗菌药物管理,加强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和临床微生物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细菌耐药防控能力等,多措并举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完善多学科合作机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 刘连新

万丈高楼都是由一砖一瓦修砌而成。健康界副总裁桂克全在致辞中说,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是合理用药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如何促进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过程中备受重视。

他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健康界与吉利德联合策划中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促进项目,目的在于联合全国多家标杆医院的管理者、药学学科带头人、临床专家等,以先行者的经验推动更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升级,促进管理经验提炼和推广。

健康界副总裁 桂克全

吉利德科学成立30余年来,在病毒学领域开创了诸多先河。吉利德科学抗真菌事业部全国医院准入及东区销售总监鲁滨在致辞中介绍,在强化病毒学领域优势的同时,吉利德也在加速探索更多疾病领域。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一种发病率、死亡率不断攀升的严重疾病,威胁着人类健康,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耐药问题。

面对这场持久的博弈,临床期待创新的技术、药物来打破壁垒,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鲁滨表示,吉利德也将积极与各方合作,为持续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遏制微生物耐药而努力。

吉利德科学抗真菌事业部全国医院准入及东区销售总监 鲁滨

破解“一院多区”同质化医疗难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在以《构建一院多区融合发展的实践》为主题的分享中介绍,北医三院有一个本部,4个直属院区,3个直属社区服务机构,27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还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个托管医院。在“一院多区”融合发展实践中,医院形成了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集团化发展思路。

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北医三院制订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1-2030年)》,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开展前沿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精细化管理确保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推进智慧化医院建设等七个方向重点推进。

金昌晓坦言,在多院区的建设中,如何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一个原因是原有人员在文化、培训背景、经验积累等都存在问题,能力短期内较难快速提升。为了提升分院区医疗水平,北医三院在垂直管理方面,首先将信息化统一,第二是做好培训,第三是人员的打通,尤其是专家团队资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 金昌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白祥军以《一体化管理 同品质医疗——同济医院多院区管理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授课。

白祥军介绍,2013年同济医院在开始筹建第一所分院区之初,就提出了“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的多院区管理模式。三个院区人、财、物统一管理,绩效管理实行统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六个一”,即行政管理一体化、人力资源一体化、医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营保障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在这一模式下,同济医院“一院多区”建设取得了运营的成功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如何持续保障多院区医疗品质?他介绍,一是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和专科布局,形成多院区合理布局,进行差异化发展。二是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济医院除了绩效激励、职称晋升等手段以外,还有更多方式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推动多院区同品质发展。

避免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来临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马小军在以《ABX管理的多维度思考》为主题的在演讲中,多次指出,“抗菌药物管理到了深水区”。他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在建院之初就建立了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和科学遴选药品制度。

管理模式是为目标服务。他认为,在抗菌药物管理的模式当中,最大的目标应该是最佳化患者安全,其次是优化预后、控制费用,然后是遏制耐药。

在工作实践中,马小军发现,医务、感控、药学等不同部门由于管理权限不同,所要实现的抗菌药管理目标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做抗菌药物管理的时候,要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他说,国际上抗菌药物管理较好的措施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制定本机构适用的感染疾病诊疗规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在主题分享环节担任主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 刘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医务处处长郑昌成在以《院内抗菌药物合理化管控》为主题的演讲中介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日趋严重,多重耐药菌(MDR)、广泛耐药菌(XDR)、泛耐药菌(PDR)的不断出现,给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和临床医学带来巨大挑战,甚至有人担心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即将来临。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安徽省立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建设,并建立了可操作性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遴选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目录外药品临时采购使用管理规范、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考核管理办法等,规范抗菌药物管理。

定期梳理抗菌药物目录,从源头上把关。郑昌成介绍,目前安徽省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46种(国家要求≤50种),预留空间以便引进最新临床需要的抗菌药物品种,制定处方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医务处处长 郑昌成

全球肆虐的新冠感染再次给敲响警钟,感染性疾病仍是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管理能力、院内感染的防控体系、感染相关学科及平台的建设、组织机构与从业人员配置等面临全新挑战”,浙江省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干铁儿在以《溯古思今:新形势下院内感染的防控管理》为主题的分享中表示。

干铁儿给出了院内感染管理的建议:从防控到诊疗,全方位优化院内感染的管理。具体而言,搭建院感监测平台是基础,优化诊疗水平是关键,完善防控管理措施是保障,提升专业团队水平是根本。“应当建立健全三级管理组织架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定期开展防控培训工作,做好相关部门的奖励机制。”她说。

浙江省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 干铁儿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梁爱斌主持下,第一个圆桌讨论环节围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体系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积极影响”主题展开。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蒋磊在分享中表示,医院过往在执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以及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审批制度过程中,发现一些流于形式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加强了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专家会诊的管理,医务处要求会诊专家必须到现场,召开相应的会议,会议记录实时纳入病历中。这一制度实施后,医院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和金额都有所下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副主任饶跃峰介绍,医院在2018年之前抗菌药物值一直很高。他们曾经认为,医院有传染病国家重点专科、移植国家重点专科、血液国家重点专科等抗菌药物消耗“大户”,抗菌药物值很难降低。然而事实上,尤其是2018年抗菌药物消耗量纳入“国考”指标以后,得益于领导重视和集体发力,医院在抗菌药物值降低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到目前为止一直在保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锁涛认为,在抗菌药物管理中,多部门协作非常重要。他坦言,药学部门和感控部门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比临床更为专业,但是他们在跟临床科室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一定认知差异和分歧,这时候医务部门就能起到很好的沟通协调作用。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药学部主任王建青认为,国家导向正在从以往行政干预到以临床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鼓励成立多学科团队更好服务于患者。她认为,抗菌药物科学化管控策略,是从硬性任务,慢慢向更有温度,更利于患者的方向转变。如何使抗菌药物更科学、合理使用到合适患者,是开展多学科合作的主要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周冉发现,很长时间内,医院发起感染性疾病多学科会诊的更多是重症科室,因为他们面对的往往是病情较复杂、感染较重的患者。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医院AMS管理的推进,外科医生也开始逐渐发起感染的MDT会诊,尤其是碰到一些术后感染患者。因此不难看出,通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体系建设,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实现多院区发展“并驾齐驱”

第二场圆桌讨论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主持下展开,主题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本部力量提升分院区医疗优势,从而实现多院区并驾齐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总会计师操礼庆看来,大家可能存在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医院分院区会比总院区差一些,所以才提同质化。他认为,质量是医院对患者需求和政策要求的符合程度。同质化的质量管理有两个层面,从顶层设计层面,是总院和分院区的管理体制建立,需要根据各院区的功能特点、学科布局以及运营特点进行设计。在微观层面,对于同质化管理、学科建设、合理用药等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难度,但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实现同质化管理。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颖川表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分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预防性用药更多是管理问题,治疗性用药是综合性问题,除了管理之外,需要更精准、快速的病原学发现。尤其对于感染复杂,或需要使用一些特殊抗生素的患者,应该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让药物浓度快速达到目标值,才能更有效、更快速控制感染,控制抗菌药物使用。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医疗院长王椿认为,医疗质量同质化的事情任重道远,这和医疗行业整体的医生培养体系有关。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难以在诊疗方案上形成一致,甚至一个科室的医疗质量都在同质化上存在问题。因此,医生培养体系的同质化,是“一院多区”医疗质量同质化的问题根本。

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杨永峰介绍,他们医院在两个院区的学科设置上,除了重症医学科都设置之外,别的学科不存在重复设置。在职能科室设置方面,总务后勤实行大部制,其他职能科室在医院里都只有一套。有些职能科室主体在本部,有些在分院,保证管理上的顺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抗菌药,管理,安徽省立医院,吉利德科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