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千名医界精英“琅琊论剑”,覆盖全国三甲医院的医学创新转化年度盛会创造行业新纪录!

原创 2023-06-22 21:25 健康界

“我们要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做成‘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要把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做成中国医学创新‘瑯琊榜’!”

“面对百年变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迈过科技自强自立这道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在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面向科技前沿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卫生健康领域如何迈过这道坎,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要有在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坚定前行的信心。

6月16日-18日,“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CMIA琅琊汇”在青岛西海岸星光岛举办,来自全国重点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500余人出席了峰会。

本届峰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主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大学支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协办,联合数十家公立医院共同学术主办,以“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为核心定位,以《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发布为重点内容,以中国医学创新百院行启动为承载项目,旨在指引医学创新风向、探讨医学创新机制、分享医学创新路径、探讨医学创新系统化解决方案。

“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CMIA琅琊汇”开幕式现场

6月17日上午召开的峰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2022(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仪式、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与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签约仪式,以及“CMIA 医学创新导师团·中国医学创新百院行”项目启动仪式。

据悉,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是国内首个医院创新转化榜单,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和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葛均波院士领衔,联合国内30余家顶级三甲医院与行业院士专家共同发布。榜单覆盖国内所有三甲医院,为国内医院基于专利基础上的医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最准确、最权威、最高效的行业指引。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年度榜单发布和峰会举办,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琅琊榜”已成为中国医学创新的标志性名片,建立了中国医学创新转化领域共识机制,吸引广泛关注。

构建创新生态,助力中国医学创新启航

秉承“健康中国、医学使命、创新驱动、开放共赢”的宗旨,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于2017年成立。葛均波院士和健康界联合全国33家中国顶级研究型医院,以及包含1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士在内的40位全国医学学科带头人发起成立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并开始探索医学创新转化的路径。

“经过这么些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积累和沉淀,CMIA成为汇集医学创新要素和核心资源的医学创新转化交流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的开路先锋,在我国医学创新转化氛围营造、生态构建等方面都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介绍道,“我们要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做成‘中国医学创新风向标’!要把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做成中国医学创新‘瑯琊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理事长葛均波

在本届峰会上,还举行了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理事会换届改选和理事长换届审议,葛均波院士全票当选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理事长,并任命沈霹为联盟秘书处长,张宁为执行秘书长。

“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中国科学的崛起、医学的崛起做出自己的努力。”葛均波院士表示,未来,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将持续提供行业引领,发布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及指引,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引导创新项目高效精准转化落地,深化创新者对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系统认识;开展医疗机构创新转化服务、专科创新转化服务和模式研究;探索将医疗机构和医学作为一个整体,争取更多支持,助力创新成果转化行业发展。

张宁表示,推动从0到1的医学创新,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责无旁贷,应该承担起主导责任;从1到10的创新,需要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从10到100的创新,则要依靠更广阔的合作伙伴。“希望能用真言和信念,扎扎实实对医院创新、医学创新作出一点点贡献。”

院士领航,创新大时代

“中国医学创新逐步从过去的模仿,到改进,到如今走向原始创新。在早期,模仿是可以的,但如今更重要的是要倡导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在医学领域,真正的自主创新必须深入临床。”葛均波院士表示,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创新转化,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患者,要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联合发起人乔杰表示:“医疗机构作为医学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与转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应明确公立医院科技创新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创新也需要上下游创新主体和要素形成创新合力,共建医学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表示,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发现发明的基地、体系、人才和生态。“这是巨大的量变和质变,我们终于有了原始创新和部分平视科学世界的机遇。这是最好的医学科学探索的时代。数十年之后,我们一定会为人类健康贡献源头发现和发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表示,科研工作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转化鸿沟”,科研可能发了很多论文,但很少考虑临床上是否能用。“我们希望能做一些工作,去填补这样一些‘鸿沟’。”

榜单引领,数据说话

《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在峰会开幕式上隆重发布。葛均波院士在解读榜单时表示,今年榜单在去年榜单的基础上新增进步最快榜单(TOP20)和转化金额榜单(TOP20)两个分榜单,形成1个综合榜单+8个分榜单的结构。

他表示,今年调整了榜单评定的各项指标权重,降低了专利申请量的指标权重,将专利转化量的指标权重从50%提升至55%,以此引导医院注重专利转化。今年参与数据核实的医院也创下新高,达到220家。

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三甲医院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分别下降34%和40%,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上升20%,PCT申请量上升7%,更为关键的是专利转化成效显著,总量达到1544件,较去年上升54%,授权总量和许可总量分别上升48%和84%。葛均波院士表示,这说明医院专利质量在提升,专利转化越来越被重视。

综合榜单前十名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打破旧机制,学习新经验

开幕式上,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健康界作为主办单位,以“链资源、学创新、找突破”为目标,成立医学创新导师团并正式启动“CMIA医学创新百院行”项目。

“去年首次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时我们发现,一些医院虽然有不少的专利申请量,但成果转化却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存在专利技术保护意识缺失、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僵化滞后、医工交叉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发起人、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表示,“CMIA医学创新百院行”项目旨在总结推广头部医院创新成果转化先进经验,为广大医学创新需求医院提供系统方法论与解决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导师团”走进百家医院,以标杆医院互访、探访;区域集中学习;考察院区、企业、高校;赴院咨询与开展内训等形式,赋能联盟成员和广大医院。

“CMIA医学创新百院行”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据悉,“CMIA医学创新百院行”发起医院包括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本届峰会【开幕式·主论坛】由青岛大学医疗集团总院长董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环廷,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担任主持嘉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青岛大学医疗集团总院长董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环廷、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吕小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韩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菊、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于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副院长万香波、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顾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陈蕾等国内百余位医学创新领域的领航者进行了经验分享。

当下医学创新之痛点与难点

葛均波院士指出,首先,医生和医疗机构对创新转化的系统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生的知识系统和医学创新转化需求不匹配,对成果转化缺乏系统性认识,多数医疗机构对医疗创新转化知识和流程了解不够全面和专业;其次,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成果转化需要系统支撑;其三,医学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匮乏,对人才的专业要求高,复合型人才更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表示,医院在科研成果转化上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临床。医学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新药、新的器械、新的体外诊断试剂,也包括治疗技术。在医院的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应该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为什么医学领域有很多僵尸专利没有被转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专利并未被市场认可,二是研究者不知道如何去做转化。因此,一方面,要做有组织的科研,研究方向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和需求;另一方面,要打造有组织的支撑体系,帮助医学创新往前推进一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表示:“目前我们真正的创新很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全国医务工作者、科学家、医学科学家,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发明一些真正适合我们国内的诊疗方案、仪器设备和药品。”

医院创新转化的“应做”与“必做”

如何使一家医院成为有创新力的医院,让大家愿意做转化,想去做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表示,首先,要营造氛围、创造环境;第二,要建立制度,以制度作为保障;第三,要奖惩分明地推动这项工作的进展。只有环境、只有制度而没有推动,事情是做不下去的,只是空谈。

“质疑是认识问题、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王荣表示,过去临床医生大部分的精力聚焦在医疗,但是这种质疑的能力,怀疑现有权威结论的状态,在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当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认为权威指南、权威杂志发表的重要的观点,就能放到临床实践当中直接去用,实际上,那些观点和结论也是有适应范围的。随着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业界已慢慢形成共识:要以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去看待现有的重要证据和评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表示,医院要重视建设创新和转化平台,包括管理机制。这样一个平台的搭建,包括中国医学创新峰会,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当中的“卡脖子”问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韩辉表示,国内高水平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以创新为主。如何做到?首先,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其次,要形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明晰路径;第三,要做好院内的服务流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顾华表示,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方面,首先,研究的导向非常重要,只有先将目标设定为直接可以应用的产品,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出;其次,需要高质量的平台,过去临床研究主要依靠临床生物样本以及理化检测等实验手段,但在工程方面,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方面,仍旧比较缺乏;第三,需要有专业团队来为医生提供成果转化服务。

医学创新转化依然任重道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副院长万香波表示,关于医学创新未来的趋势,一是高科性,二是高新性。“以往,不管是高新性还是高科性,我们在面对欧美的时候,都只是跟跑者。但是得益于国家在重点研发计划上的持续投入,让我们看到了从跟跑者变成起跑者的希望,甚至未来我们有机会成为部分领域的领跑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菊表示,在医学创新转化方面,需要打破行业之间、政府之间、层次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让更多资源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汇聚,从而产出创新的火花和成果来。

“当前在创新转化链条中,临床专家如何把自己临床上所产生的想法,转化成产品,这一环节是欠缺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吕中伟表示,目前医院正在搭建临床科研和转化平台,主要是以临床创新转化为主体,进行院企合作、前院后厂的战略布局,通过设置双向管理团队,一方以科研处为主体,另一方主要为企业和医院、专家搭建沟通桥梁,共同促进临床创新转化落地。他特别指出,这也是未来各家医院在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必走的一条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学创新,医院创新,2023第五届中国医学创新峰会,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