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第二届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重磅来袭,邀您共建医疗卫生体系的“高峰”与“塔尖”

2023-06-09 15:20 会会 / 健康界

6月11日,2023年第二届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启动,瞄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高峰”与“塔尖”,希望汇聚头部医院之力,共建研究型医院发展新时代。

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加快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而作为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型医院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医院的重视与实践。

作为先进诊疗水平、优秀人才队伍、领先优势学科、前沿科研技术的代名词,研究型医院到底如何界定,又该如何建设?

2022年,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界发起的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不仅试图给出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还希望通过“示范引领、以评促建”,帮助更多医疗机构走上研究型医院发展之路。

基于国内首创的评价遴选体系,2022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历经项目筹备、试点优化、项目启动、遴选征集、综合评价、结果发布六大阶段,最终遴选评定出31家研究型医院、71个研究型学科、108位研究型人才,并于2022年12月30日高峰论坛发布了遴选结果。

6月11日,2023年第二届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启动,瞄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高峰”与“塔尖”,希望汇聚头部医院之力,共建研究型医院发展新时代。近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接受健康界专访,详细介绍了中国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建设之道。

研究型医院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抓手

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研究型医院的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有之。国际顶尖的肿瘤中心或肿瘤医院都是研究型医院,如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这些医院不仅拥有良好的诊疗服务,而且在相关的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借鉴国外医院的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我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研究型医院的概念。“2004年解放军总医院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之后,为了促进大型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内涵型发展,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决定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经验,进行研究型医院的探索和实践。”刘希华告诉健康界。

历经10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2013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之后,研究型医院的理念和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内众多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认为,医疗卫生体系等级的划分也可以按照医院的职能任务来区分,顶端是研究型医院,第二级是临床型医院,第三级是全科型医院或基层医院。

其中,研究型医院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顶端位置,是公立医院这一医疗服务体系“高原”中的“高峰”。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标准的产生,致力于看难病、突破医疗瓶颈的研究型医院最终一定会引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刘希华说道。

目前,研究型医院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四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建设研究型医院给予充分肯定。研究型医院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地卫生健康规划、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等重大政策文件中,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研究型医院(病房)的建设和发展。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医院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研究型医院并非定下战略目标就可以了,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究竟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呢?

明确研究型医院的概念与建设路径是首要条件。

2021年9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牵头发布《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详细介绍了研究型医院的定义,即以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

“‘医研融合、创新转化’是研究型医院最核心的特征和主旨要义。”刘希华说道,研究型医院主要是通过临床与科研并举、创新与转化并重,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国家同质化医疗卫生水平整体提升,促进“看难病”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也明确了研究型医院的职能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诊治疑难重症,“治一般医院治不了的病、做一般医院做不了的手术”;二是研发技术、发布标准、制定规范,向临床医院、全科型医院辐射推广,提高我们国家疾病诊治同质化水平。

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助推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必经之路。

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界组成联合工作组,正式启动了研究型医院(包括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评价遴选工作。

其中,评价遴选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中的关键。刘希华指出,指标体系不仅要对标国际,适应医学创新发展规律,体现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更要着眼于中国医疗实际,体现中国特色。

例如,与欧美国家相比,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就医人群远超欧美国家;与此同时医务人员的占比与欧美国家相比也明显偏少。“因此一定要立足我们自己的国情与特色,制定研究型医院的指标体系,不能照搬照抄欧美国家的标准。”刘希华说道。

经过反复论证与研究,项目组从战略支撑、医疗能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4个维度入手,形成了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105个填报指标构成的1.0版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次评价遴选中,全国共有163家三甲医院、521个学科、1002名专家参评,经过数据审核与多轮结果论证,最终遴选评定出31家研究型医院、71个研究型学科、108位研究型人才。

作为研究型医院的首次评价遴选,公立医院,尤其是头部医院的积极参与,说明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共识度越来越高。“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一些入选医院的转化与创新产生的收益已经开始超出临床诊疗的收益了,其社会影响力因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得到了显著提高。”刘希华说道。

“可以这样说,没有入选的医院、学科、人才还有很多成就突出者,但入选的一定是参评医院、参评学科、参评人才中最优秀的。”刘希华说道。

提高认识、参与遴选,共建研究型医院发展新时代

“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工作首次开展,是从零起步、创新探索,经验不多、困难不少、挑战不小。”刘希华告诉健康界,但我们坚信,做成这件事情意义重要,必须迈出第一步,先做有没有、再做好不好。

而为了助推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完善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工作,首要工作便是让更多公立医院,尤其是头部医院参与进来。

“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刘希华说道,虽然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共识度越来越高,但许多医院的认识水平、实践动力仍参差不齐。

其中的关键在于领导决策层。要积极调整转变党委领导理念,将研究型医院摆在重要议事议程,并出台专门的政策、领导与决策机制,全面促进科研创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部工作。

“参与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工作便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和抓手。”刘希华说道,通过参与评价遴选活动,不仅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能看到同行的优势与建设经验。

如今,2023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工作将于6月11日(周日)正式启动。此次评价遴选工作将启用经过全面优化的研究型医院/学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2.0版),在保证连贯性与可比性的基础上,从数据来源上有一定的渠道扩展,除了医院填报外,抓取相关平台的数据,对于个别数据还会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官方渠道核查等方式校验,进一步保证数据质量,更聚焦研究型医院的核心要义,更减少参评医院的填报工作量。

不仅如此,2023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工作中,还将构建咨询服务、课程培训、标杆打造、主题研讨等服务体系,真正落地“示范引领、以评促建”,帮助更多医疗机构走上研究型医院发展之路。

希望我们三甲医院能积极参加评价遴选活动,组织专门的班子进行相关申报。”刘希华说道,共筑中国医疗的高峰与塔尖,走出研究型医院发展建设的“中国道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院,研究,发展,评价,遴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