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陈会生教授团队HOPES2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陈会生教授团队的前期动物研究提示,低头位治疗可以明显增加脑内血流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
2023年5月5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陈会生教授团队原创临床研究“头低位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前瞻、随机、多中心、探索性研究(HOPES2)”的最新成果,期刊影响因子17.694,在最新版的JCR和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中均为1区。不同于传统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该项研究可通过体位疗法,进一步改善脑梗死预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死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办法包括血管再通和抗栓治疗。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人群能够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及从中获益;而抗栓治疗目的又是侧重于预防卒中复发及进展加重。良好的侧枝循环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因此开放侧枝循环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如何能够安全有效的增加侧枝循环是临床挑战!
陈会生教授团队的前期动物研究提示,低头位治疗可以明显增加脑内血流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低头位治疗在临床操作方面简便易行,临床个案观察也发现了可以增加脑灌注,改善临床结局。但是否低头位治疗能够通过增加脑内血流灌注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目前在国际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
为解决这一临床困惑,依托辽宁省脑血管病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科研团队,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陈会生教授牵头的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法结局评价的随机临床研究,于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的10家医学中心开展。研究主要纳入发病24小时以内、NIHSS评分6-16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受试者随机分为低头位组(接受基于指南规范化治疗同时,给予每天3次、每次1-1.5小时的-20度低头位治疗)和对照组(仅接受基于指南的规范化治疗),主要结局为入组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的患者比例。
历时3年,该项研究总共纳入了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受试者。最终纳入主要分析并且获得主要结局的患者比例,低头位组为65.2%(30/46),对照组为50.0%(24/48),两组治疗的有效性未见显著差异(OR = 2.05,95% CI = 0.87~4.82,P = 0.099)。在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相似。
HOPES2研究完全的原创想法转化,从动物研究和少数病例中验证到II期多中心研究,体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的转化研究思路。这个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低头位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等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展示了改善患者90天神经功能预后的良好前景,为团队进一步开展低头位的III期临床研究增添信心。
近年,陈会生教授带领的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携手辽宁省内外多家医疗中心共同完成RICAMIS、ARAIS等多项临床研究,其中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2022年IF:157.335)。HOPES2研究成果的发表,再次彰显了科研团队优秀的协作能力。基于这一重大研究发现,团队拟启动大样本的I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低头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创新的脑梗死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
本文第一及通讯作者:
陈会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辽宁省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脑卒中质控中心主任。兼任辽宁省脑血管病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及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多个国内核心期刊副主编及编委。擅长头面痛、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方向:脑卒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部慢病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卫生健康委多中心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5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JACC、JNNP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以第一承担人身份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辽宁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突出贡献专家”、“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辽宁省首届“青年名医”和“辽宁省学术头雁”等称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