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5大重磅内容!《科普法》修改草案出炉,对医生释放了哪些信号?
为了提升医务人员从事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逐渐将医生科普纳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
4月14日,科技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
图源:官网截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2002年颁布实施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对法律修改提出了新需求。
据公告,此次“修改草案”新增了很多关于科普人才的重磅内容:
1.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
2.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3.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活动,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4.国家鼓励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
5.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承担科普责任,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等。
由此看来,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靠“科普”晋升职称或将成为未来趋势。
目前,该草案正处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医学科普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负责?
曾经有位知名专家称,医学科普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医学科普也是医生对自己负责。
医患信息不对等,是医患矛盾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我国,又有多少医生困于“医患信息不对等”。
先给大家讲一个在临床中很常见的例子:
一位45岁的尿毒症患者,拟定于某日下午行肾移植手术,主管护士在介绍术前注意事项时,特意提到中午不能吃饭。在术前,手术室巡回护士问起时,才得知这名患者中午没吃一口饭,但吃了一碗面,最后只能通知医生手术延期。
这种令医生啼笑皆非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护士没有错,患者也没有错,只是双方在信息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还好,这些事儿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有些时候,医生真的笑不出来,甚至会因其所困扰。
不知道大家对两年前的一篇题为“男童割包皮手术后抢救6天”的报道还有没有印象?
当时,记者以患方的视角叙述了整个过程:家长带孩子到杭州一家妇保医院做手术,医生说手术成功,之后却开始抢救,后来被转到浙大儿院,送进ICU,经过6天抢救,孩子终于苏醒。
图源:微博截图
后来我们特意联系了当事医院,才得知了真相:
这名患儿的入院诊断是隐匿性阴茎和包茎,手术名称是阴茎延长术+带蒂皮瓣迁徙术+包皮环切术。整个手术过程、麻醉经过都很顺利,术前经过充分的评估,选择的麻醉方式是全麻气管插管-骶管麻醉。
手术完之后男孩被推入麻醉恢复室,等苏醒后再送往病房,就是在这恢复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医生发现男孩氧饱和度突然下降,便紧急做了相应的抢救工作。当时立即请了院内的急救小组,并邀请了上级医院的专家来进行会诊,初步考虑是“急性肺水肿”。
据当事医生称,男孩10岁,51公斤,在家睡觉时有打呼噜的情况,也考虑男孩有潜在感染的可能,这种情况即使完善了相关术前检查,但是一些潜在的疾病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即便按照正规的诊疗规范进行操作,也很难完全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出于更安全的考虑,便把男孩转到浙大儿院进行进一步监护与治疗,也为了排查他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后来,便出现了大家看到的这条新闻报道。
在当今社会,“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无形中也放大了“医患信息不对等”的危害。
对于患者和家属的认知,医生很难改变,也无法改变,不能指望患者和自己一样精通医疗技术,了解什么是可以避免的、什么又是具有风险的。如果医生想真正地保护好自己,如一位网友留言,任何问题都要事先对患者做好充分的告知。
全民科普,将医学知识“关口前移”,弥补医患信息不对等,或许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医患和谐。
中国医生职称晋升如何度过“科普关”?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修改草案中,国家明确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其实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推荐健康中国行动的时候就曾提到,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为了提升医务人员从事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逐渐将医生科普纳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
图源:官网截图
而在上海、河北、天津、广东等地,也已经相继出台了卫生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改革方案,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高级职称评价。
我们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的评价,从单纯重视论文,开始转向比较实用的科普创作,这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值得点赞的。
但是如果想让科普作品也能像论文一样成为职称评定指标,或许还有很多标准需要统一制定。
1.评审难度如何界定?
比如在上海印发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布渠道和评价标准:作为第一作者,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普期刊上公开发表与申报专业相关2000字以上的科普文章。
和科研论文相比,按照这种标准,其实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那么这种评价标准会不会持续延用?其他地区是否还会制定其他评价标准?全国会不会统一要求?目前来看,这些还都是未知数。
不过在@妇产科的陈大夫 看来,现在刚开始制定以科普为晋升条件,还处于试水阶段,目前可能省级期刊就可以符合条件,以后时间长了,或许要求就会相应有所提高,比如国家级期刊或者一本专著,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将来大概率是不会比科研论文更简单。
2.科普如何分类评价?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期刊或专著的科普传播方式可能在速度和广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网络传播对普罗大众来说或许更有效果。
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科协组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含科普专业)高级职称(正高、副高)评审委员会。随后,中国科协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评审办法。
这次评审将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特点,结合科普工作实际,从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等方向进行分类评价。评审中将推行代表作制度,并丰富代表作形式,比如科普教材教案、视频、剧本、讲解稿,策划科普展览和活动,研发科普展品等。
为了适应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评审标准还会借鉴地方经验,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未来这些会不会同步到医务工作者的职称晋升上,还是挺令人拭目以待。
3.科普是否为硬性指标?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科研论文曾经作为一种晋升职称的硬性指标,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比如论文造假泛滥、论文要求脱离临床工作、靠数量评价临床医生水平不合理
等。
如何不让“科普晋升”重走“论文晋升”的老路,也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
科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小儿科,其实它有着很深奥的学问,并且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绝不是那些不想做或者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的事。
总的来说,破除“唯论文”,这在职称评审改革之路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我们期待有更适合医务工作者的晋升制度早日到来。
责编|米子 阿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