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张伟副教授团队阐述人类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免疫学特征机制
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伟副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Immunological profiles of human oligodendrogliomas define two distinct molecular subtype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使用CGGA和TCGA数据库中人少突胶质细胞瘤转录组和甲基化组测序数据,基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的无监督聚类分析,将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型。每个亚型与不同的体细胞突变、免疫细胞浸润、代谢特征以及临床预后相关。该研究加深了对人类少突胶质细胞瘤免疫异质性的认识,为该肿瘤的个体化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了指导。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吴凡副研究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尹艺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范文华以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翟优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吴凡副研究员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伟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虽然少突胶质细胞瘤对正常治疗更敏感,但它是一种不可治愈的高异质性脑肿瘤。免疫疗法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在神经胶质瘤中收效甚微。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免疫异质性,建立免疫分类,将有助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免疫治疗。
近年来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教授的带领下,张伟副教授团队围绕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特征鉴定与创新免疫疗法研发开展了系列研究。该研究中确定并独立验证了与不同分子特征和临床结果相关的两个可重复的亚型。增生性亚型Oligo1的特点是WHO 3级CNS肿瘤较多,且预后较Oligo2亚型差。除临床病理特征外,Oligo1还能促进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和Wnt信号通路,显著改变EGFR、NOTCH1、MET等基因。相反,Oligo2亚型预后较好,表现为免疫反应和代谢过程的激活增加。在Oligo2肿瘤中观察到较高的T细胞/APC共抑制和抑制性检查点水平。它们之间的不同特征暗示了不同的治疗策略,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可能对Oligo2肿瘤有效。最后,多变量分析显示该分类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该研究加深了对少突胶质细胞瘤分子特征和免疫异质性的了解,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个体化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了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2994,81672479)的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