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复旦肿瘤揭示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和特点,未来有望开发新药和治疗靶点

2023
01/10

+
分享
评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A-
A+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临床上约有30%的患者首诊已经发生转移,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占乳腺癌患者25%左右。

乳腺癌是肿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癌症。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癌正逐渐变成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临床上约有30%的患者首诊已经发生转移,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占乳腺癌患者25%左右。

近日,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余科达教授带领团队历时2年,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和特点研究并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发现该亚群在乳腺癌原发肿瘤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氧化磷酸化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上可针对该通路甄别那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并开发特定的药物和治疗靶点,进而实现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发生几率。

淋巴结腋窝转移

严重制约乳腺癌患者疗效和生存期

“肿瘤转移或肿瘤细胞在全身扩散,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邵志敏教授强调,临床研究者亟需聚焦这一问题,找到乳腺癌细胞“跑”向腋窝淋巴结等脏器的转移机制和细胞特点,进而寻找出能够“阻断”这一通道的药物或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

为此,余科达教授领衔团队与国内2家单位合作,历时2年运用最新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库组技术,精准发现乳腺癌中是哪些细胞转移到了腋窝淋巴结,这些转移细胞有哪些独特的特征,为一步破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未来有望

开发新药和治疗靶点

研究团队自2020年起,在获得原发灶和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灶之后,构建了包含65968个细胞的单细胞数据库,从中鉴定出同时出现在原发灶和淋巴转移灶的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既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余科达教授说,我们研究则聚焦揭示肿瘤转移细胞特点,以及乳腺癌细胞腋窝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机制。

此次最新成果显示,乳腺癌转移亚群主要分布在原发病灶边界——即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部位。这一发现表现原发灶边界区域的细胞具有更强的转移能力,表明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后续乳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此外,余科达教授团队向我们科普了研究中最重磅的发现: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

据悉,余科达教授团队基于此次研究成果,就开发新的药物和发现潜在有效治疗靶点持续攻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chenxiaoyue@hmkx.cn
关键词:
乳腺癌,癌症转移,余科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物研发,治疗靶点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