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CCO | 虞先濬教授: 不遗余力科普宣教,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
2022年11月19日,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颁奖仪式在杭州召开的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聚焦肿瘤整合医疗、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前沿观点,建平台、论科研、谋创新、求索“生命健康”的共通之策。“拥抱精准,走向卓越”,健康界借此机会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学科带头人虞先濬教授,为我国肿瘤“防筛诊治康”建设建言献策。
虞先濬教授
健康界:胰腺癌被认为是“癌症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10%,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在您看来,该怎样有效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率?
虞先濬教授:其实胰腺癌的生存率已经提高了不少,十年前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当时我国胰腺癌平均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e, OS)连5%都不到,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作为全世界大体量的胰腺癌诊治中心之一,5年OS已超过10%,所以进步是很大的,但单看数字,人民群众不够满意,有更大的期待。
怎样更快地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诊早治很重要。首先,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目前横亘在早期诊断中最大的阻碍是人民群众没有做CT检查的意识,而薄层增强螺旋CT可以检测出小至1cm的胰腺癌。
胰腺癌是有症状的,不要因为中上腹饱胀不适只想到胃肠病,不要因为腰背部疼痛只想到腰肌劳损、骨刺或椎间盘突出,不要因为中年以后的血糖增高就认为自己是糖尿病,也不要因为眼睛变黄认为是黄疸肝炎,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务必做一个增强CT。胰腺癌凶险难治,每年做一次CT检查百利而无一害,价格也不贵,仅需要三分钟时间,要下基层,要走街串巷,要让老百姓都知道薄层CT的重要性。
第二,理念要改变。胰腺肿瘤外科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手术越做越快,越做越根治,越做越微创。以我们中心为例,现在70%的根治手术可以做微创,但技术水平更高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活得更长,外科医生的理念要改变,单纯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了解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哪些患者可以真正从手术中获益, 外科医生一定要从能不能开刀转变成应不应该开刀,“不以肿瘤大小论英雄”,而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评估来决定治疗策略。
第三,手段要丰富。手术要能有各种技术加持,患者要能够全程化管理,结论要能够系统性的分析,在这些技能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跟上现代肿瘤学发展的脚步,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找到靶点,配合各种不同的方案,寻找有效的靶向免疫及化疗药物的组合。如此,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患者才能活得长。
所以,医生自身需要充足的储备, 不仅仅是看病,要用心去研究病,全面分析每一个患者,要反复地思考临床问题,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健康界:您在多年前提出,科室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坚持“临床科研对半开,外科内科对半开,开放微创对半开”,坚持手术技术和临床科研创新并举,这样的举措是如何相辅相成,影响胰腺癌系统诊疗水平提升的?
虞先濬教授:从10年开始创建学科,3个人7张床,到今天100个人150张床,1000平米的实验室,我们形成了一个医教研的复合体,发展很快。做正确的事,遵循学科规律,建设学科就一定会发展很快。
胰腺癌只开刀是不行的,要以临床为本,科研为本,要带着敬畏的心,探索的心去做临床,用心去体会,但体会出来的东西要有解释的能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癌中之王”,未知的东西太多,治疗效果太差,肿瘤本身需要研究,学科更需要去研究,不研究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
手术技术也需要研究,但会进入瓶颈期。我们的手术技术日臻完善,有时我自己都觉得很得意,但同时又很沮丧,患者并没有因此活的更长,技术意义又何在?所以一门学科的规律一定是临床和科研要同步。
因为患者要全程化管理,所以我们也要把内科壮大起来,和外科一起,从外科医生一马当先走向外科内科合作,走向多学科综合,走向百花齐放的临床研究,这个就是发展的规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