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2CCO丨刘芝华教授:加强基础研究,促进食管癌早诊早治

原创 2022-12-09 19:14 刘可 / 健康界

备受业内外关注的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颁奖仪式于2022CCO期间盛大召开,健康界深度对话各位获奖名家,一起了解我国癌症诊疗创新的方方面面!


2022年11月19日,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颁奖仪式在杭州召开的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聚焦肿瘤整合医疗、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前沿观点,建平台、论科研、谋创新、求索“生命健康”的共通之策。健康界深度采访了此次大会中科技奖一等奖项目《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个体化精准诊疗的分子基础》的带头人刘芝华教授,为我国食管癌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健康界:食管癌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如何推进食管癌的早期筛查?

刘芝华教授:目前,业界对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现今的研究表明,食管癌可能与饮酒、营养缺乏、热食、遗传等有关系。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太行山脉,食管癌的发病率相比其他地区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中喜欢吃热食有关。另外,喜欢吃腌制食品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也较高。总体来说,诱发食管癌的因素中,环境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未来研究中,寻找与食管癌密切相关的基因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早期筛查对所有的肿瘤都十分关键。目前食管癌的早期筛查主要是通过内镜检查技术,基本能够清楚找到病灶,洞察癌变情况。但我国的内镜医生人数缺乏,全国大约只有三万名。也正因此,就算在医疗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做内镜也要预约排队,患者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目前,食管癌的早筛主要是先筛查高危人群,另外出现家族聚集现象的人群也应未雨绸缪,注意筛查。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现在有一些项目促进早筛,但人力成本依然压力非常大。所以现在研究人员正探寻液体活检的方式,期望能够从血液中检测到相应的参数变化。目前也有许多相关研究正在进行,期望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

健康界:目前我国治疗食管癌都有哪些手段?为提升患者预后,目前有哪些新研究、新手段正在进行临床转化?

刘芝华教授:总体来说,食管癌的治疗方式与大多肿瘤一样,采取手术+放/化疗的方式。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公认的最好方式,而因为食管癌本身细胞的特殊性,其对放化疗手段并不非常敏感,放化疗效果有待提升。近年来,免疫治疗工作如火如荼,临床发现使用免疫治疗与常规放疗、化疗等手段相结合,能够使患者治疗效果大幅提高,大概三分之二的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加化疗的联合方案中获益,提高患者预后。

健康界:基因表达调控异常驱动食管癌发生的原因这项研究为寻找食管癌的潜在靶点有哪些积极作用?

刘芝华教授:大部分肿瘤治疗都经历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几个时期,但食管癌几乎没有靶向治疗时期。这是因为食管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靶点,而后发展的免疫治疗效果优秀,因此靶向治疗在食管癌发展史上几乎跳过。究其根本,在于目前对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生物学特征等了解不够。食管癌本身作为一大恶性肿瘤,在国内较为高发,全球一半以上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国际研究较少,其靶向药物的研发等工作较缺乏。

遗憾的是,不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都只能解决一部分患者病情,而要让所有患者获益,一定需要更加全面的治疗。有些患者适用于免疫治疗,而有些患者只有靶向治疗能够获益。所以目前研究工作中,寻找新靶点仍然重要,以期探索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的方案。我的课题组20年来也找到了一些相关靶点,比如发现食管癌与细胞周期相关,而细胞周期已有相关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我们团队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一定效果,希望接下来能够推动临床相关研究。另外,通过对食管癌进行分子分型,具有NFE2L2(NRF2)通路突变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尤其差,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药物,需要接下来通过合作研发新药。

总而言之,一方面,找到的靶点有相关药物的,需要研究药物的新的适应症;另一方面,药物缺乏的需要继续开发、研究新药。

健康界:建立食管癌精准分子分型体系,尝试鉴定食管癌早期预警、预后判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对食管癌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有哪些促进作用?

刘芝华教授:肿瘤基本都会强调个体化治疗,这是因为肿瘤具有异质性,同样类型的肿瘤,诱发不同患者发病的可能是不同的基因,如果能够个体化精准治疗,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此外,同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特征都不尽相同,同一部位的形态也各异。肿瘤微环境因人而异,治疗方案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精准治疗永远在路上。除此之外,患者经常会遇到做完相关基因检测后没有合适的药物,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尽量让每个人找得到其基因变化,找到后能够找到有效的对应治疗方法。

最近我们将食管癌分为四大类,在此之前,食管癌从来没有系统分类。我们的分型与治疗相关,前两类分别与细胞周期、NRF2通路相关,后两类具有高度免疫细胞浸润。现在的分类能够把对免疫治疗有效的部分患者加以区分,能够做到更加精准、个体化。

健康界: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刘芝华教授: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需要及早诊断,尽量在早期具备手术条件时及时治疗。其次,需要加强高危人群及时筛查的意识,尽可能定时做内镜。最后,对于晚期患者,需要寻找新治疗方法。目前免疫+放/化疗方法等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希望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另外,肿瘤工作者也应做好基础研究,尽力明确食管癌的生物学特征,以期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食管癌,刘芝华,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2022CCO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