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筹资与服务难题 泰康将走出糖尿病管理新道路
糖尿病可以诱发多达上百种并发症,目前它正在影响着中国1.41亿患者及其家庭。
更令人担忧的是,据美国权威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于2021年12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我国在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三项指标中,仍处于全球范围内较低的水平。
因此,在长寿时代下,推动慢病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慢病管理,尤其是糖尿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依从性不高,往往会导致治疗和管理的脱节。
目前,针对糖尿病管理的产品众多,但大多数还属于通用型,缺少针对病理的精准个性化方案。
数字化,提供了重塑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基础,但仍需要所有参与者的不断探索。
「降糖控糖」是一场持久战,糖尿病患者却早已不是唯一的参战者。
「千人千面」的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显示,在2011年至2021年间,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1.41亿人。换句话说,在中国每10个人就会有1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该联盟预测,未来2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幅度将有下降的可能。但到2045年,患病人数仍将达到峰值,即1.75亿人。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真实人数可能会更高。
据IDF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诊断率约为44%,而同期全球中高等收入国家的诊断率为47.4%至61.7%。
不止是患病人数令人担忧,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幅度也是惊人的。据2015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相比1980年已经提升了16.7倍。
从概念上可以将糖尿病类型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的首选方案。而2型糖尿病通常需要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管理是个复杂的工作,作为三大慢性病之首,糖尿病是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
2020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更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对该类型病症的治疗方式进行了调整。对比2017版指南可以发现,新指南中特别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心衰、慢性肾脏病等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可见,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会出现较大差异。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由此带来的是巨大的医疗支出负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中国患者在慢病管理方面的支出约为人民币4.1万亿元,。
针对糖尿病管理,在业内普遍的共识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而这也是健康中国糖尿病行动中的重中之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要达到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并发症筛查率都要持续提高。
慢病管理的关键是「触达患者」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慢病患者群体,慢病防控自然而然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重中之重。
微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郑攀博士就指出,要在2030年将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及以上是个艰巨的任务。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个过程同时也存在很大机遇。
对于糖尿病管理,最佳场景实际上并不在医院端,而是在于患者端的「自我管理」。
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也指出,未来在慢病管理领域会挑战公立医院的很可能不是私立医院,而是养老社区以及相应的老年慢病管理体系。
来自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的实践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从2020年7月起,由亚洲糖尿病协会副主席、泰康之家内分泌首席专家杨文英教授及其带领的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糖尿病医生团队指导,经过为期18个月的糖尿病慢病管理,619名泰康之家·燕园入组居民(平均年龄82.7岁,平均病程13.6年)的各项数据都展现了显著好转:糖化血红蛋白均值达到6.9%;糖化达标率达到79.8%,大大高于社会面49%的血糖达标率;血糖控制率达到89%,比干预前提高6个百分点;此外,约有40%的患者实现减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病负担。
这一成果的实现,关键就在于杨文英教授团队为燕园社区打造了"全人全程"糖尿病闭环诊疗模式:
由社区家庭医生负责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
由专病门诊进行糖尿病诊疗及随访,个性化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血糖控制不稳、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及急症发作的患者收治住院治疗。
此外,燕园还会为每位居民建立从用药到治疗的健康档案,形成糖尿病随访机制,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用药情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
由此可见,糖尿病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能更好地「触达患者本身」。
在当前治疗和患者管理仍主要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场景的现实条件下,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将两端连接并汇集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患者依从性。此外,安信国际在研报中也指出,慢病管理有长期护理、系统化诊疗信息的记录需求,相对较低的医疗风险,更适用于数字化解决方案。
不过,目前可以真正打通这一模式的产品还寥寥可数。
泰康保险集团运营中心健康业务部路宽指出,数字化是慢病管理实现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必由之路。但建设专业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需要两个基石--优秀医疗团队、产品应用场景。
探索出"支付+服务"的慢病管理新道路
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数字化慢病管理更有利于全面落实强生活方式干预。
但基于路宽所提出的两大基石来看,数字化慢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正在布局的康复医院、养老社区场景有着更高的融合度。以泰康为例,泰康之家的居民和泰康的保险用户需要高品质的慢病管理服务,泰康自身也具备打造优质慢病管理服务的相关基础能力,包括其在支付端积累的理赔数据和风险模型,在服务端构建的覆盖全国26个城市的养老社区,以及在医疗资源端沉淀的一大批以杨文英教授为代表的医疗专家团队。
此外,从更大的视野上来看,集合在支付端和服务端的各自优势,探索出一个高效可行的慢病管理筹资模式,同时发挥泰康之家持续照护体系的有效价值,实现医险结合、医养结合,填补市场空缺,也将成为泰康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产品的重要能力。
基于此,近日泰康保险集团在北京就发布数字化糖尿病慢病管理产品。
据悉,该产品正是由前文所述燕园康复医院糖尿病管理成果沉淀而来,由杨文英教授领衔,泰康之家与泰生活联袂打造,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血糖监测设备,可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个性化的数字糖尿病管理服务。
正如前文所述,糖尿病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患者的情况不同,可能会出现「千人千面」的治疗方案。
对此,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院长李彦芹指出,泰康数字化糖尿病慢病管理产品会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合并症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例如,尽管老人的年龄已达80岁,但如果他的心脏、肾脏功能都很好,杨文英教授团队仍然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为其后老人冲击90岁乃至百岁人生做好准备。
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泰康糖尿病专科医生团队还会遵循全球最新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应用全球最新的创新药物,并且借助智能化监测,可以进行实时糖尿病血糖数据采集、上传、查看、预警以及有效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一改传统的「三师共管」模式,泰康数字化糖尿病慢病管理产品应用的是「七师共管」服务模式。此外,该产品还会为患者建立从用药到治疗的健康档案,形成糖尿病随访机制,通过数字化系统随时监控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用药情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
邱建伟指出,国际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数字化糖尿病慢病管理产品可以为患者带来显著的健康改善效果。泰康做数字化糖尿病慢病管理产品的初心,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把杨文英教授团队的知识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方案模型,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控费,降低治疗费用负担,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真正将养老革命进行到底,把健康长寿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能力带给更多人。
长寿时代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百岁人生来临人人长期带病生存,慢病和相关的并发症已成为重要的疾病负担。当前慢病管理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筹资问题,另一个是患者依从性问题。未来,进一步依托支付体系和医养实体,发挥老年医学学科群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势,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严谨的临床慢病管理路径与方法,泰康将在中国探索出"支付+服务"引领下的慢病管理重要道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