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神经科刘刚副教授团队在肌张力障碍脑环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张为西教授的指导下,刘刚副教授团队继去年在国际临床神经病学顶尖期刊Movement Disorders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关于肌张力障碍相关脑环路研究成果后,近日又在国际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Brain(IF=15.255)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题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driving changes of structural brain network in blepharospasm”的原创性论文。刘刚副教授为论文最后通讯作者,2021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罗瑜涵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一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Brain杂志创刊于1878年,由英国牛津大学主办,是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杂志之一。近十多年来,在212个临床神经病学的杂志中排名第6,在274个神经科学的杂志中排名第12。
眼睑痉挛(BSP)是最常见的肌张力障碍类型之一,以眼睑频繁、不自主痉挛为特征,严重者可致睁眼困难、面部变形、功能性盲,但其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肌张力障碍与基底节结构和功能紊乱有关。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脑网络连接紊乱的疾病并提出可能与二个脑环路改变有关,包括感觉运动皮层-基底节-丘脑-感觉运动皮层和感觉运动皮层-小脑-丘脑-感觉运动皮层环路。
肌张力障碍相关脑改变研究较为复杂,除了疾病本身原因外,头面部的过度运动也会引起脑的继发性改变。当前神经影像学研究虽然发现眼睑痉挛患者的感觉运动皮层、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存在结构的改变,但由于研究样本量小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也没有明确这些结构改变是疾病本身导致还是面部过度运动引起,更没有明确病程或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脑环路的改变模式。
基于此,刘刚副教授团队在近三年内建立了眼睑痉挛、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一种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与眼睛痉挛类似的疾病,可用于排除由于面部过度运动导致的脑改变研究)和正常对照三个大样本队列,采用结构磁共振并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结构协变量网络分析(SCN)、格兰杰因果结构协变量网络分析(caSCN)、模块化分析和功能编码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BSP患者双侧辅助运动区(SMA)的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和面肌痉挛组均显著增加。
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在右侧辅助运动区驱动下,体积增加逐步扩展到皮层-基底节-脑干运动通路区域和视觉感觉运动整合通路的皮层区域。研究结果提示辅助运动区可能是眼睑痉挛早期且病理性损害区域,挑战了传统观点认为的该疾病是基底节区域损害导致。同时,研究结果为眼睑痉挛作为一种脑网络连接紊乱疾病又增添了新的有效证据。此外,研究结果也有望实现临床转化,为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肌张力障碍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
刘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卒中后运动和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肌张力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各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rain、Movement Disorders、Strok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等高水平杂志发表文章9篇,其他杂志发表高水平文章5篇。刘刚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是医院和科室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成果,团队将以此为契机在肌张力障碍研究领域继续努力,争取作出更大的研究贡献。
论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3031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