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丨万军:医院发展在于把现有工具用好
DRG/DIP新形势如何驱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接受健康界独家专访,给出答案。
30个DRG付费试点城市已经相继迈入实际付费阶段。
2020年年底,国家医保DRG技术指导组专家曾给出评估:武汉是与国家DRG分组匹配度最高、细分组效能最高的城市,在30个国家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论坛”在武汉召开。围绕“DRG驱动的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大会以十二个分论坛的形式提供多版块学术交流空间。全国多地政府相关领导、医院管理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DRG驱动的医疗质量与临床路径等重要课题,为新形势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方位、多维度的解决方案盛宴。
其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接受健康界独家专访,详细阐述DRG/DIP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管理方式的转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
医保DRG,“倒逼”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
健康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大潮来袭,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
万军:无论是DRG还是DIP,它们带来的不只是支付方式的变革,还必然会触及到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的转变。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当下公立医院的管理思路和运营方式都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从医生层面来讲,付费方式的改革也催生医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为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铺就前提和基础。
国家以DRG、DIP为抓手的付费方式改革,一定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既利于为我们医院找到一个更适应现状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又利于患者、医院和国家这三方不断形成一种正向互动。
一旦进入实际付费,便可以在确保病人获得较好疗效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用药,节约医疗费用,缓解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分级诊疗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健康界:您如何看待DRG和DIP?
万军: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支付标准上前者是预付制,提前制定DRG组的支付标准;后者是后付制,结算时确定DIP组的支付标准。
DRG注重以病例组合为单位,体现对医疗机构规范“同病同操作”病例诊疗路径的导向作用。而DIP则以病种组合为单位,通过对不同病种赋予分值的差异,体现对治疗方式的导向作用。
虽然二者存在差异,但也具有诸多管理共性。
首先,二者均是针对住院病人的分类。均可用于定价、付费、预算分配、绩效考核等领域,都属于病种打包支付,按结果支付的范畴。
其次,DRG和DIP分组付费的标准测算基础和方法无本质区别。分组要素都在于主要诊断和主要诊疗方式,分组时也都进行了标化和归类。两者同样将付费标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个病种(或病组)的点数(或相对权重);另一部分是每个点数(或相对权重值)值多少钱。只不过,DRG将其称之为“费率”,DIP称之为“点数单价”。
再次,数据来源与标准基本一致。二者都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付费标准测算,数据均源于医保结算清单、住院服务明细或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也相同,都是基于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四项编码标准。
最后,二者都需要建立监管考核机制。在实施过程中,DRG和DIP都存在医疗机构分解住院、高靠分值、推诿病人、低标入院、择机出院、住院成本向门诊转移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应建立结算、监管与考核机制,明确月度预付、年终结算清算等办法。
无论DRG/DIP,系统追踪、个案追踪,还是利用现代信息生成临床路径,如何用好这些现有管理工具,切实解决提升质量和效率的实际问题,是各家医院管理者需要聚焦的关键所在。
健康界:新形势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采取了哪些管理举措积极“迎战”?
万军:要寻求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以功能定位切入。公立医院需配合分级诊疗相关政策,落实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以及深入做好科研,形成诊疗方式和诊疗能力不断提升的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
我们医院主要聚焦重点专科建设,科室的收治病人层面,每一个病人的费用结构方面来进行管理上的调整。
一方面在学科布局上,按照病人需求,我们从学科设置层面来进行调整。对现有部分学科进行缩减,有些学科则增加布局,来适应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需求。
对相应科室而言,这也是对于收治患者结构的调整。科室医生要尽可能为治疗难度系数更高的患者提供服务,这也符合国家对我们三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的期待。
在医护人员职业生涯层面,不管是绩效管理、职称管理,还是年终的评先评优,我们充分运用DRG的管理运行成果来对每一个科室、每一位医生给予客观、精细和精准的评价,使得大家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享受到相应的激励。
对于每个病人来说,我们要降低他的消耗,缩减平均住院日、药占比、耗占比,以此提升患者辅助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降低病人和医保的负担。
病组权重难度系数、低风险死亡这些指标,医疗安全、效率、质量的一些参数,无不体现出DRG是评价我们医院、科室效能、医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借此,最终促使医院功能定位的落实、医院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技术水平提升、每一位医护人员的个人获得能够更公平。
临床路径+DRG/DIP,发挥“1+1>2”叠加效应
健康界:医保支付迈入“DRG时代”,作为提升质控水平与效益的关键工具,临床路径从中起到什么作用?
万军:一家医院要完全迈入DRG,需要许多前置条件:规范的病历首页、规范的医疗过程、智能审核和监管平台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提高诊疗规范,势必秉承科学规范、质效控制、灵活高效、持续改进四大原则,做好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DRG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医院要根据本院的历史数据实施本土化临床路径发展,这是医院临床路径发展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
当临床路径与DRG/DIP结合,就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健康界:1+1>2的效果,具体是指什么?
万军:多年以来,多重因素交织,导致不少医院临床路径推行效果不佳。譬如,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差异大,变异度高,出径率高……
DRG、DIP来袭,在“诊断+手术”双维度划分病种的基础上,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并发症、合并症和患者年龄等风险因素细化分组,补充了以往病种选择单一、覆盖面小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临床诊疗复杂多样的实际,而且应用性强,临床接受度高。
与此同时,在DRG、DIP下的分组,让医院在实际使用中根据本地区历史数据测算权重、住院时间和费用,从而建立区域内的数据标杆,使临床路径有了外在的、可量化的验证指标。
当DRG/DIP与临床路径相结合,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合理控费就成为可能,真正实现1+1>2,有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健康界:要持续改进临床路径,关键在于什么?
万军:要想让临床诊疗有依据、医务管理有抓手、医疗质量有保障、资源消耗能控制、医院管控有成效,关键在于厘清临床路径管理关键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分析亏损DRG病组、归纳主要亏损病种;
第二,对亏损病种进行DIP分组,形成“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合集;
第三,利用DIP分组结果,结合国家临床路径规范、临床、管理专家意见,优化现有临床路径,建立本地化适宜化的临床路径;
第四,依据临床路径每个节点的医疗服务项目,测算资源消耗(成本);
与此同时,生成病种监测指标(时间、费用、药品、耗材、检查),确定指标值合理波动区间;
第五,依据规范的临床路径开展诊疗,利用合理指标实施全流程管控。
……
在DRG/DIP+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管控全程在于临床科室,管控过程关乎医务、医保办,管控结果在于医院层面。
健康界:当前DRG与DIP医保付费改革全国两步走的格局已形成。未来究竟是实行DRG还是DIP?您有哪些期待?
万军:目前,全国DRG、DIP两类医保付费试点已经超过200个。即使在未来,二者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定是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可以推动中国医保改革与医药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协同,促进价值医疗在中国的实现。
在武汉,DRG付费已经进入实际运行阶段,我期待三年之内能够通过进一步开发信息系统功能,让病案首页实现从全病案数据中的自动抓取和生成。
无论是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还是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很多过程指标和数据体系都应该从全病案里采集数据,而不是仅仅从病案首页中提取数据。因为病案首页是临床医生人为填出来的,但人为填写势必存在差异和情绪。如果让电脑代替人脑,智能结合人工,相较之下更加精准,也利于首页操作信息零漏报的实现。
所以自动从全病案中生成首页数据,就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目标。不管是通过某种系统的构建,还是通过自动抓取病案的关键信息生成病案首页,如果能使得病案首页数据更加精准,最终结果也更加公平,这也是国家医保管理部门追求数据精准可靠的方向。
当前,我们信息化的技术是有的,但关键在于缺乏既懂信息又懂临床的复合型人才。我相信,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和开发力量正在迅速集聚。假以时日也一定能衍生出这样的人才。但在当下,临床专家、管理专家、信息化专家要拧成一股绳,形成三方结合体的复合型团队,才能够做好这个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