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健委:这十年,北京基层卫生分级诊疗成效显著(附沟通会实录)
十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基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基层卫生分级诊疗成效显著,服务体系日趋完备,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9月7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专题媒体沟通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处副处长
李君念
十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基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基层卫生分级诊疗成效显著,服务体系日趋完备,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
出台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建设标准,原则上按照每个街道(乡镇)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每2个社区或步行15分钟配备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郊区以行政村为范围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并结合实际开展巡诊或邻村服务。截至202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11个,比2012年增加214个,全市基本实现步行15-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
二、基层卫生服务模式逐步转变
一是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儿童、孕产妇、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为重点人群,深入践行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十年来,全市家庭医生团队从最初的3097个壮大到现在的5743个,为825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0%以上。
二是引导居民基层首诊。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免除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普通医师医事服务费个人自付部分金额,降低基层就医门槛。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加强医疗机构间慢病用药衔接,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及慢阻肺患者执行长期处方管理,截至目前,提供长期处方服务636万人次。
三是建立山区常态化巡诊服务模式。2018年建立农村地区巡诊工作机制,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属医疗机构,对人口过少、面临搬迁或暂时难以配置医疗资源的偏远山区,每周定期开展巡诊服务,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入村进户。截至2021年,各远郊区共开展入村巡诊服务约3万场次,受益群众达40余万人次。
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一是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通过人才队伍“四个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返聘一批、支援一批)建设,我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人员配置结构得到优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12年的24003人增至34792人,增长45%。
二是基层卫生诊疗量和居民满意度逐年提升。202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比十年前增长86%,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不断提高,呈现出三级医院门诊服务量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据第三方调查,2021年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为 88%,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三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标准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服务环境更加温馨。截至目前,全市120家社区卫生中心达到推荐标准、160家达到基本标准,建成22家社区医院,建立180余个国家级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
四、基层卫生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一是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互联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验检查结果实现线上查询。二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广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方便患者便捷结算。三是提供儿童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服务,逐步实现网上预约,减少居民排队等候时间。四是深入探索“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手机移动端应用,提升服务能力。
五、公共卫生均等化再上新水平
十年来,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12项增加到28项,惠及人群不断扩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一直高于国家标准,卫生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与居民满意度均呈现逐年向好的态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病人总数由2012年的274万人提高到389万人,为符合优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费体检累计539万人次。实施慢性病防治“家庭保健员计划”,推动居民形成健康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搭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相互交流的平台。目前全市累计培养家庭保健员21.2万名。
六、疫情防控基层卫生立新功
一是发挥“哨点”作用,做好发热患者筛查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采集患者完整信息,了解流行病学史,及时将疑似患者就近转至发热门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二是承担社区疫情防控责任。开展核酸采样、区域人员筛查、居家监测和健康随访,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调查等工作。三是负责封管控区(中高风险区)医疗服务保障。全科医生通过代开药、线上复诊、临时购药、送药上门等多种服务方式,满足封管控社区(中高风险区)居民就医用药需求。四是承担辖区居民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主动接种疫苗,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疫苗接种服务。五是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发挥熟悉居民基本情况的优势,加强疫情防控和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落实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要求。六是做好社区居民日常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健康咨询、慢病随访等服务,重点做好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精准管理和服务,提供精准健康管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完成疫苗接种5715万人次,参加疫苗接种工作医务人员159万人次;管理密切接触者及高风险人员 151万人,对集中、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医学观察1033万人次,对254万名购买“四类药品”人员进行健康追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的有关要求,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壮大人才队伍,深化服务内涵,不断提高居民满意度,努力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
常艺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党在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总方针。朝阳区卫生健康委以党建为引领,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体系”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基层卫生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全社会、全人群的健康保障。
一、十年改革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朝阳区坚持紧密型、协作型和专科医联体同步推进,有效促进了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区。顺利完成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4+7”药品集中采购改革和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等改革任务。“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全区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机构、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挂牌社区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北京市首批转型的康复医院,全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
加强社区卫生网底建设。根据“七普”人口数据,全区常住人口345.2万人,43个街乡建成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十年前增加10家,运行18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小关、机场、朝外等无实体中心的建设,国医汇等民营医院相继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
构建“一平台、多组团”的区域协同化发展格局。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支撑力度不断增强,建立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成员单位、区属医院、公共卫生单位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康档案、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无缝衔接,实现了区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互动、互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团式发展,实现公共卫生全覆盖均等化、基本医疗全辐射均衡化、规范服务全机构标准化、绩效考核全过程信息化,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均质化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十年改革见成效。
二、十年发展 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社区卫生诊疗量2021年底达到1374万人次,较十年前663万人次翻了一番。基层卫生诊疗人次占比54.9%,较十年前显著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病床1066张,较十年前增加了636张;2021年出院8255人次,较十年前3539人次增长了133.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转诊普及率100%,位列全市第一。
基本医疗特色化发展,实现“医疗服务三提升”。一是提升血透服务能力,依托医联体核心医院,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血液透析业务,已形成血液透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区域的整体覆盖;中部建设完成团结湖、六里屯、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液透析室,东部建设完成孙河、崔各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液透析室,南部建设完成小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液透析室;2021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完成血液透析30529人次。二是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南磨房、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第一批转型康复医院的试点单位,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呼吸机依赖患者康复中心,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专业、整合、连贯的撤机康复服务;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心肺康复门诊,针对搭桥、支架术后患者给与康复管理。三是提升住院服务能力,全区按照综合治疗类、康复类、护理类、安宁疗护类进行分类规划设置病房,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住院病房,实有床位1066张,2021年住院人数8349人、实际开放总床日数311431天。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惠及百姓,十年发展保民生。
三、十年奋进 基本公卫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卫生应急牵头,汇集疾病防控、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紧急医疗救援、卫生监督于一体的“五网合一”体系和工作机制。做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探索开展“基层动员+专业支持”的工作模式,抽调43名卫生健康专干到街乡工作,在全区所有村(居)委会成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了100%全覆盖,夯实了三级公共委体系。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提至110元,翻了一番。
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签做评”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行“1+6+N”特色签约服务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实现建设标准等“四个统一”。家庭医生签约总人数1340310人,总签约率38.82%,家庭医生回访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探索发展“互联网+家医服务”,以朝阳健康APP为依托,实现电子化签约服务、健康档案自助查询、检验检查结果医联体内的互联互通,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极简取药、送药上门、远程医疗等特色服务,满足签约居民健康需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均等化广覆盖,十年奋进促健康。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我区基层卫生事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中心,坚持基层卫生更加惠民、更高质量、更快发展的工作要求,精彩描绘朝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市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
翁乃杰
昌平区地处北京西北部,既是平原新城区,也是生态涵养区,全区60%的土地在山区,25%的户籍人口在农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缩小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差距,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卫健人的新使命、新任务。昌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居民对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全覆盖,村民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高度重视,高位调度,多部门统筹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系统领导多次带队到昌平山区、半山区村卫生室调研,了解村卫生室硬件、软件及人才队伍建设,陆续出台了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市级相关文件。昌平区级党政一把手、人大、政协、统战等多位领导多次带队走访,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情况;建立了以区政府牵头,卫生健康委、财政局、医保局、发改委、各镇街等多个职能部门、单位分工协作的联席机制。区领导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进展,共同研究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保障农村地区医疗服务。
二、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多方案配套施策
2016年,区政府印发《昌平区加强乡村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以及调整乡村医生基本待遇补助标准,村医岗位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补贴,加强乡村医生岗位管理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村医岗位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和“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等6个配套方案,明确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建设标准,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和退出保障机制。2022年,昌平区全面落实《北京市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措施确保村卫生室持续有效运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印发《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村卫生室规范管理的通知》,全力推进“镇管村用区买单”制度、分类施策管理、深挖卫生资源、加快医保定点、强化监督管理等,确保“一村一室(站)”持续有效运行。
三、加强建设,保障投入,多举措改善条件
2012年以来,昌平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政策供给、健全机构建设,助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6年以来,113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60个村卫生室成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统一为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购置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保障水、电、暖等基本运营经费。2021年印发《昌平区加快补充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工作方案》,对偏远山区条件艰苦,服务人口少的20个村卫生室,提高乡医岗位补助。对定向聘用到乡医岗位服务的医务人员,按照不同地区待遇全额保障。对派驻到村医岗位巡诊人员给予补助。提升岗位吸引力,保障人员全覆盖,强化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网底作用。
四、拓宽入口,招揽人才,多渠道补充队伍
拓宽人才入口关。一是建立常态化公开招募乡村医生机制,近年来,招募57名退休医务人员和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人员到岗服务。二是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选择符合培养条件的农村青年,定向培养医学大专毕业生,毕业后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聘用到乡村医生岗位工作。2017年以来,乡村医生定向录取培养学生共56人,5名首批定向培养生将于明年到岗服务。三是上级医疗机构派驻。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区属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为43个村卫生室派驻499人次。
五、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多技术提升服务
推广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与西苑中医医院徐凤芹副院长对接,在流村镇高崖口村打造北京首家“中医健康小院”“中医健康乡村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博士研究生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团队30余名硕博士生驻村实习和义诊,激励中医青年人才下沉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探索中医药人才“双向培养”的新模式。在南口镇曹庄村村卫生室推广针法、灸法、按摩、中医内服等适合村民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让村民群众享受到“吃上好中药、看上好中医”这一惠民利民的好服务。
六、搭建平台,信息互通,全覆盖构建智慧医疗
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打造昌平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于2019年获得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4甲认证。在昌平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建设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和区级管理平台,包括全区村卫生室信息、乡村医生信息、乡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考勤签到、政府补偿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职工保险7大模块,村卫生室数据与区域卫生平台和健康档案库互联互通,为乡医执业提供了最大便利条件。
下一步,昌平区将把目标瞄准更远的将来,强基层、稳均衡,抓质量、促发展,发挥好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中的突出作用,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白勇涛
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南区和北区两个院区组成,下设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住院床位200张,承担着太阳宫地区8万余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工作。中心是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第一批推荐机构,北京市第一批康复转型机构,第一批社区医院、第一批儿童友好社区单位和第一家老年健康管理示范基地。
十年来,中心聚焦社区居民健康问题,提出了“以辖区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建筑面积由1800平米增加到20000平米,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就诊环境更加温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自2013年起,中心先后成为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儿研所及北京妇产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8年来,共有涵盖18个专业、21位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出诊、带教、查房;20位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出诊,带动了基层诊疗能力的提升,密切了与大医院的联动,逐步形成了分级诊疗新模式,提升了患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1年,中心建立了康复、骨质疏松特色专病门诊,进一步提升专科特色建设,使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专病诊疗服务。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康复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致力于康复在社区的推广和普及。康复医学科现有康复医师4人、治疗师18人,可以开展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等,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多维度、全过程康复管理模式,推动社区康复、居家康复、医养结合的融合发展。患者张阿姨由于重度骨质疏松,多次发生骨折。今年再次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从三级医院转至中心康复,经过专业的康复评估和训练,张阿姨恢复很好,可以下地行走。同时,医生还针对阿姨的重度骨质疏松给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建议。住院期间,张阿姨视力下降明显,眼科检查后考虑双眼白内障,通过社区转诊平台,将她转至中日友好医院眼科进行了门诊手术,双眼重见光明。张阿姨激动地称赞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解决了大问题。
十年来,中心以家医签约服务为抓手,组建了“3+N+N”家医服务团队,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服务流程,努力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2021年,中心结合特色专长,推出更具针对性、更贴近百姓需求的“日月星辰”特色签约服务包。分别是为儿童提供言语、认知、运动、发育等服务的“小星星 亮晶晶”服务包;为学生提供视力、营养、压力测试等服务的“旭日东升”服务包;为上班族提供颈肩、手腕活动评估,压力测试、睡眠评估等服务的“披星戴月”服务包;为老年患者提供免费体检、跌倒风险、心理、营养、睡眠评估等服务的“夕阳最美”服务包。通过特色签约,使居民享受到个性化的家医服务。2022年截至8月底,重点人群签约率100%。
十年来,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注重预防关口前移,深入社区,通过健康大讲堂、发放宣传册、义诊咨询等方式,引导居民自我管理,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伴随互联网发展,健康教育形式也多样化。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健康科普、“空中课堂”成为主旋律,社区中心利用微信、微博推广播放科普微视频,开展线上趣味答题竞赛,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科学防疫知识。社区的方叔叔患有2型糖尿病,2013年加入中心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糖尿病疾病的成因及治疗手段,通过合理饮食、科学用药、适量运动、保持稳定情绪等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在家医和小组同伴支持下,其治疗糖尿病的信心大大增强,血糖控制平稳。
十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严格落实四方责任,扎实开展全方位防控工作,确保院内全员“零感染”,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哨点”作用,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用使命担当为辖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三年间,中心先后组织1200余人次参与太阳宫地区集中核酸采样73万余人次;共完成新冠疫苗接种387958剂次,其中老年人39823剂次,未成年人41728剂次;共完成中高风险人员管控19400人次,健康监测21638人,入境人员采样2506人次,管理密接人员832人,次密接1074人。同时,中心先后选派出98人支援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防控工作,并承担朝阳区隔离酒店管理工作,接收管理各类隔离人员4936人。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应对健康新挑战,主动顺应发展新趋势,以保障居民健康为主线,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为核心,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常识,为做好辖区居民全周期、全过程健康管理不懈努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