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血液大咖谈》第十八讲|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历史及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晓健教授在线直播分享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历史及进展”。
血液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叠加,血液病的诊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提高血液病的诊断率与治疗率,推广规范化治疗理念与实践,加强血液病工作者之间临床诊疗规范和科研能力的学术交流,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健康界策划推出《血液大咖谈》线上直播课程。
2022年《血液大咖谈》栏目延续既往分享宗旨,全新升级重磅归来,健康界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瑞滨教授作为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晓健教授为分享嘉宾,于8月24日在线直播分享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历史及进展”。
图1: 黄瑞滨教授简介
图2: 刘晓健教授简介
G-CSF的研究开发历史
1966年发现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感染和死亡危险性最直接相关,80年代中期发现G-CSF能够刺激中性粒细胞生成,1993年rhG-CSF在中国上市,后获批用于骨髓移植、重度CN、AA、MDS以及为移植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
刘晓健教授认为,G-CSF及GM-CSF在中性粒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G-CSF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表现为,能够促进增殖分化,并从骨髓向外周血释放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如粘附、游走、吞噬、杀菌等。
使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曲线呈双峰形,第一峰是G-CSF促进骨髓已成熟的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的结果,第二峰是G-CSF刺激骨髓粒系造血祖细胞加速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所致。G-CSF能显著降低住院天数,缩短抗生素疗程。
图3:G-CSF对中性粒细胞发育分化的调节
图4:G-CSF能显著降低住院天数
刘晓健教授指出,rhG-CSF聚乙二醇化后可延长半衰期,药效更加持久。聚乙二醇化能够改善蛋白质药物溶解性、稳定性、免疫原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长效G-CSF展望
G-PEG-rhG-CSF用于一线da-EPOCH-R方案化疗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共纳入73例患者,44例接受PEG-rhG-CSF,29例接受rhG-CSF,比较意外住院发生率和OS,结果显示,在B细胞淋巴瘤接受da-EPOCH-R方案化疗时,PEG-rhG-CSF与G-CSF对FN的预防、剂量的维持作用相当。
在PEG-rhG-CSF与rhG-CSF用于HSCT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研究中,目前的证据显示PEG-rhG-CSF在PBSCM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G-CSF无差异。
荟萃分析显示,预防性使用长效PEG-rhG-CSF,FN发生风险显著降低73%,预防性使用短效rhG-CSF,FN发生风险显著降低57%。
预防性使用G-CSF能使感染相关死亡风险降低45%,早期死亡风险降低40%,使用长效G-CSF带来更低趋势,能降低死亡风险64%。
刘晓健教授在总结中指出,G-CSF的出现使治疗效果得到加强,提高了化疗的疗效、患者生存率。从短效到长效的发展,是治疗效率及治疗效果的提升。对于生物制剂,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带来的复杂性,使得生物制剂的活性和抗药抗体的产生都很不相同。表达体系的改进、结构优化和新药临床试验继续推动了肿瘤化疗足剂量、足疗程的开展。
黄瑞滨教授点评
本次课程分享结束后,黄瑞滨教授进一步总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他认可了G-CSF的出现带来癌症治疗的进步,G-CSF的发展历史就是化疗的进步史。在不断的临床研究中,发现G-CSF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作用,但是G-CSF也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未来能研发出更好的生物制品,让患者有更多的获益。
栏目介绍
《血液大咖谈》系列线上课程由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健康界策划出品,以「淋巴瘤」与「血友病」的诊疗进展为出发点,内容涉及边缘区淋巴瘤的规范诊治、套细胞淋巴瘤的诊疗最新进展、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案的探索、血友病A合并抑制物治疗的困境和希望、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与替代治疗等热门话题。
锁定健康界直播间,各路专家云集,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治与预防、最新前沿研究做出详细解读,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