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客交锋 44 期 | 医疗智能化时代 康复机器人如何赋能临床医师「高战力」

2022
08/19

+
分享
评论
赵洋 / 健康界
A-
A+

医疗行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在面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成熟的、临床优效的器械和技术,才能被临床所接受。因此,康复机器人的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被世界卫生组织并称为「四大医学」。

可见,康复医学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但「重治疗轻康复」的观念却长期制约着康复行业的发展。

人才短缺、器械同类化严重、市场集中度低、患者存在误区等现实问题,是当前的从业者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作为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环节,康复机器人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安杰莱科技创始人李鲁亚坦言,在整个康复医疗器械的供给端,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如果能满足还没被关注到的临床需求,对企业而言是一条新的出路。

康复治疗师的第三只手

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4.6亿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求最大的国家。

即便如此,我国康复行业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目前康复治疗对我国残疾患者整体渗透率为42%;65岁以上老年人仅为10%。

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对康复行业都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康复就是「针灸、推拿、按摩、理疗」。

对此,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医疗院长励建安指出,康复就是让患者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康复实际上是重建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康复机器人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运动能力,还能改善其功能障碍。」励建安强调,「对于康复师而言,可以通过康复机器人学习更高水平的治疗经验,实现业务能力的同质化,提高康复师的整体水平。」

2021年6月,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配比达6人、康复治疗师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医师8人、治疗师12人。

据人口总数推算,到2025年,我国仅康复医师的人才缺口就将达到5.2万人。

励建安认为,大量的康复专业人才目前还集中在医疗机构中。但在社区、家庭等实际场景中,仍然有大量的需求不能被满足。

因此,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不过,励建安坦言康复机器人的定位还仅限于辅助,它可以赋能治疗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但不可能完全取代。

「康复行业始终还是需要治疗师这种专业的、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励建安说。

成功企业应满足临床刚性需求

尽管康复机器人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所有新技术一样,仍然也存在着商业化如何落地等难题。

李鲁亚指出,医疗行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在面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成熟的、临床优效的器械和技术,才能被临床所接受。因此,康复机器人的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

艾瑞咨询在报告中指出,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的高端康复医疗器械,不过康复机器人在人性化、个性化方面的设计还存在不足,自主性和适应性较弱,智能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人机交互的能力。

在励建安看来,康复机器人不应该只是成为一个自动执行的机器,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具备实现自我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这将是未来行业的新高度——智慧机器人。

「对康复机器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原创性。目前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更多的原创产品,还有很多都是在模仿国外产品。」励建安说。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毕胜对健康界表示,康复机器人的出发点一定要根据康复医学的原理去设计产品,要结合临床的具体需求,而不是仅凭产品团队的想象。

毕胜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康复机器人的产品同类化非常严重。但如果能真正的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去设计产品,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那么相关企业在市场中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对此,李鲁亚也持相同的观点,其指出,如果不和一线临床人员、康复师、护工,甚至患者及家属去交流,在没有充分了解患者需求的前提下,做出来的产品一定会出现问题。李鲁亚强调,在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企业首先要瞄准的是最基本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是针对临床刚性需求的创新。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能够满足临床刚性需求的。」李鲁亚说。

纳入医保之路还有多远?

产品能够快速推动商业化,除了自身的创新性外,价格也会起到决定性因素。

在艾瑞咨询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了康复机器人行业当前的痛点,据这份报告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平均一台外骨骼机器人的价格在60至100万元之间,使用康复机器人训练一次的费用在600至1000元之间,对患者形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不过,励建安则认为,电子类的设备的价格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越大,价格就越便宜。如果价格居高不下,就很难向患者的家庭场景渗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应用范围。

据励建安透露,目前他与其团队正与地方医保部门探索「价值医疗」之路,即按临床效果付费。

未来,康复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望得到医保的更多支持。

对此,励建安还指出,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医疗的价值就应该体现在功能改善方面。如果这一点可以得到医保部门的认可,那么无论对医保还是对医疗方式,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们离这个目标就只一步之遥,但仍需花时间在临床上多做一些病例,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我相信到明年或者后年,应该会有一个初步的结果。」励建安预测。

弯道超车

据艾瑞咨询测算,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686亿元,2022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8.5%,整体市场成长空间广阔。

从数字上看,尽管我国康复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但实际上,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康复行业还在「探索阶段」。

美国1917年就开始发展康复行业。在德国,自二战后行业就开始了蓬勃发展。而中国,康复医学的引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与欧美相比,我们起步至少晚了60年。

对此,励建安认为,中国过去一直在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如今国内的康复行业与国际上先进水平已非常接近。未来的十年,中国完全有机会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

毕胜也指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将摊薄康复机器人的研发成本。效果好、有创新、价格低,在国际上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不过,毕胜也坦言,「中国的康复机器人行业在临床研究的规范方面,与欧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当然,中国康复行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二五”至“十四五”的11年间,有关康复行业的重磅政策就多达12项。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报告

上述政策已经覆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等各个重要环节,且已经逐渐由早年上游基础供应端研发建设,演变为需求端市场推广及医保支付体系的建设。

「国内在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全产业链的覆盖能力,均已具备弯道超车的基础。康复做好了,就会让更多患者回归工作岗位、回归家庭,从而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李鲁亚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行业,患者,安杰莱科技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