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北大医学公布一批科研成果!涉肿瘤、衰老等

2022-07-06 15:43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共同见证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成果!

北大医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北大医学发展理念,践行大学临床医学+X战略,布局北大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探索建设跨学部、跨学科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Blood

《国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一项II期临床试验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Zanubrutin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a phase 2 study

成果简介

2022年5月26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宋玉琴教授发表了一项BTK抑制剂泽布替尼II期临床试验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国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而且安全性良好。这是一项单臂非盲II期试验,纳入中国地区13家研究中心86例复发性/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随访35.3个月,ORR为83.7%,其中77.9%达到完全缓解。中位PFS为33.0个月(95% CI:19.4~未达到)。36个月的PF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7.6%(95% CI:36.2~58.1)和74.8%(95% CI:63.7~83.0)。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安全性良好。基因突变检测分析显示,与获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相比,疾病进展患者的下列基因突变率更高:NOTCH1、TP53和BCL10/CARD11。携带NOTCH1和BCL10/CARD11突变者的ORR更低,PFS更短。

作者简介

朱军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学术兼职: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

宋玉琴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肿瘤内科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MFN2通过降低PFK1稳定性抑制静脉移植物中新生内膜的生成》

MFN2 Prevent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Vein Grafts via Destabilizing PFK1

成果简介

2022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的周菁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小鼠动-静脉移植模型以及体外机械牵张加载模型下,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技术,揭示了动、静脉机械牵张作用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代谢差异,提出了动脉系统高机械牵张通过影响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与磷酸果糖激酶1 (PFK1) 的相互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代谢重编程及增殖与迁移的新机制,为临床上动-静脉移植后血管再狭窄干预提供了新靶点。周菁研究员与庞炜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周菁  研究员  博导

毕业于重庆大学,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台湾卫生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与工程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助理项目科学家,2014年以“北京大学百人计划”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担任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围绕血液动力学因素对血管基因表达和功能的调控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庞炜  副教授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从事心血管生理学的研究,在AJP、PLoS One、CEPP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开发遗传编码的生物荧光探针监测线粒体中GTP与GDP比值的动态变化》

Monitoring the Dynamic Regula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GTP-to-GDP Ratio with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Biosensor

成果简介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系王晶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遗传编码的荧光蛋白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GTP/GDP比率的时空特异性和实时动态监测。此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对该GTP/GDP比值的荧光探针进行了深度优化,开发了性能优良的遗传编码的GTP/GDP比值的荧光探针(GRIserHR)。GRIserHR具有极好的荧光稳定性、选择性和敏感性(亚微摩尔)。同时,该团队还将GRIserHR用于探究PEPCK-M和SCS酶功能扰动后是如何差异性地调控胞质和线粒体GTP/GDP比值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线粒体中GTP/GDP比值独立于细胞质GTP/GDP比值的变化。该研究表明,利用GRIserHR探针可以实现对线粒体代谢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通过发现影响 GTP-GDP相互转换的特异性靶标,展开激活剂和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工作。本研究也为GTP/GDP比值作为代谢动态指标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进一步完善了中心碳代谢分子研究的监测工具库。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美琪和六年制研究生杨波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王晶研究员为本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王晶  研究员  博导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PI。入选中组部高层次人才。长期致力于利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调控机制和开发相应的基于遗传编码的生物荧光探针。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JAMA Pediatrics

《1990年至2019年全球新生儿早产发病与死亡流行趋势和区域差异研究》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Neonatal Preterm Birth, 1990-2019

成果简介

2022年5月31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示新生儿早产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新生儿早产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不同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新生儿早产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1990—2019年,全球早产新生儿数减少了5.26%,由1990年的1606万例减少到了2019年的1522万例;全球早产新生儿死亡数减少了47.71%,由1990年的127万减少到了2019年的66万。1990—2019年,全球新生儿每年平均早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19%和2.09%,而高社会人口指数地区的每年新生儿早产发病率平均增加0.25%,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部地区的早产新生儿每年死亡率平均增加0.62%。在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中,希腊、巴林等78个国家的新生儿早产发病率在1990—2019年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关岛和南非等7个国家的早产新生儿死亡率在此期间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提示,无论是在高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新生儿早产仍然是儿童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降低新生儿早产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曹桂莹同学为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刘民  教授  博导

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生殖健康、健康大数据及应用。担任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医卫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妇幼健康研究会第二届全国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大数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软组织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预防医学会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世界银行卫生部贷款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妇女署、北京市科委等资助的科研项目50余项。主编和参与编写教材和书籍50余部,发表论文27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集体负责人)等多项奖项。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ACS Nano

《源自咖啡的碳量子点以纳米酶方式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

Carbon quantum dots-based nanozyme from coffee induces cancer cell ferroptosis to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ity

成果简介

2022年5月2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与曾克武合作发表有关咖啡所含的天然活性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形成碳量子点,进而以纳米酶的独特方式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团队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产物绿原酸(富含于咖啡、茶叶、金银花等)在高温处理后会自发形成一种性质稳定的碳量子点。随后发现绿原酸碳量子点可以通过独特的纳米酶形式,氧化谷胱甘肽并促进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进而发挥抗肿瘤及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将人们探索天然产物的视角从单分子尺度向更大的纳米尺度拓展,同时也为基于天然产物纳米酶的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屠鹏飞教授和曾克武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生姚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屠鹏飞  教授  博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首批岐黄学者。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成功创制有效部位新药2项,获得新药证书4个。以通讯作者在PNAS、Nat Com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35篇,著作14部,授权专利68项。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5项,并获得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最美生态公益人物和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和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荣誉。

曾克武  研究员  博导

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天然活性分子探针的发现与药物靶标鉴定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PNAS、ACS Cent Sci、STTT、Theranostics以及Cell Death Di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53篇,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申请发明专利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目前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委员和青年委员等职务。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

《白介素-4经诱导细胞衰老促进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纤维化》

Contribution of Interleukin-4–Induced Epithelial Cell Senescence to Glandular Fibrosis in IgG4-Related Sialadenitis

成果简介

2022年6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丛馨副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俞光岩教授团队联合发表有关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以患者血清IgG4水平升高、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伴进行性纤维化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当累及唾液腺时被命名为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患者受累器官因发生严重纤维化而肿大变硬,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压迫症状等的重要原因,然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细胞衰老与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纤维化相联系,发现患者下颌下腺存在大量衰老细胞,在受累腺体中异常高表达的白介素-4可经ROS-p38 MAPK-p16-Rb信号通路诱导下颌下腺细胞衰老,并进一步通过分泌炎症因子促进腺体纤维化。本研究揭示了白介素-4诱导的下颌下腺细胞衰老是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纤维化的关键因素,为以衰老细胞为靶点治疗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

丛馨  副教授  博导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获得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6年华夏医学奖一等奖(均为第5完成人)、2016年国际生理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和2015年全国唾液腺疾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及黏膜屏障学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系统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和北京生理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在唾液腺上皮和血管内皮中的功能。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俞光岩  教授  博导

现任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唾液腺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以及唾液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40余项,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90名。率先开展腮腺功能性外科,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出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新特点,牵头制定“唾液腺肿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创建了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的关键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完成了全世界病例数最多的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创立了部分下颌下腺移植预防术后泪溢的新术式和诊治慢性阻塞性移植下颌下腺炎的新技术,主持制定了“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指南”。建立和推广下颌下腺保存治疗的新技术体系,揭示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点,实现IgG4相关性唾液腺炎的精准诊治。率先开展多项功能性下颌下腺外科新术式,有效保存下颌下腺功能器官。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和英格兰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先后授予“Honorary Fellowship”。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JADE2调节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

JADE2 is essential for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mice

成果简介

2022年5月22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卓研究团队在线发表了有关JADE2调控记忆和认知功能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资助课题。黄卓团队首次应用化学遗传学模型,筛选出受环境应激调控的表观遗传因子JADE2。当神经网络兴奋性增强时,JADE2的表达明显增加。研究团队利用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等实验,发现当JADE2敲低或敲除时,小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自身兴奋性没有明显变化,但突触功能会明显受损,并且树突棘数目显著减少。同时,长时程增强作用(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明显减弱,以及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反之,当JADE2过表达时,小鼠的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功能明显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大幅提高。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JADE2通过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BO1来调节细胞骨架蛋白RAC1的转录,进而调控突触可塑性和小鼠认知功能。该研究成果为神经网络兴奋性和记忆形成之间提供了一个分子层面的连接者,同时提示JADE2可以作为改善学习记忆和提高认知药物的一个潜在靶标。

黄卓研究员和刘永清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范明华和刘永清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尚永丰教授团队和梁静研究员团队为本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作者简介

黄卓  特聘研究员  博导

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理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北京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和分子与生化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新靶点发现和针对这些靶点的先导化合物筛选、难治性颞叶癫痫的预测、诊断和治疗药物研究等。主持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重大新药创新”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及部委级课题。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干细胞仿生脂质体用于免疫力重建治疗白血病》

Engineered stem cell biomimetic liposome carrying levamisole for immunity reconstruction in leukemia therapy

成果简介

2022年6月16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吕万良教授团队发表有关免疫力重建治疗白血病研究的主要结果。该研究针对白血病难治性的科学问题,构建了一种干细胞仿生脂质体(sLipo leva)生物制剂,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对机体进行免疫重建,可有效治疗白血病。研究中利用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膜与左旋咪唑脂质体进行工程化融合,构建一种新型的载左旋咪唑干细胞仿生脂质体制剂,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该制剂通过间充质干细胞长循环、低免疫原性和归巢效应靶向巨噬细胞的甘露糖受体,增加细胞摄取,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提高巨噬细胞IL-12分泌能力以及iNos mRNA与iNos蛋白质表达量,从而进一步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促进T细胞释放IFN-γ,实现机体的免疫重建,杀伤白血病细胞。这项研究为激活患者自身免疫以发挥治疗效果和巩固白血病治疗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作者简介

吕万良  长聘教授  博导

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分子药剂学与新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历任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主席(CRS),现任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肿瘤耐药性与生物药剂学。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获2009年和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PD-L1靶向多肽PET探针的(首次)肺部肿瘤临床转化研究》

First-in-Humans Evaluation of a PD-L1–Binding Peptide PET Radiotrace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成果简介

2022年4月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志团队与胸部肿瘤内一科赵军团队发表以Ga-68标记的PD-L1靶向低分子量多肽(LMW)探针在肺癌PET / CT临床转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首次实现68Ga-LMW在进展期NSCLC中进行临床转化的研究,评估其安全性、辐射剂量及图像特征,并且将PET图像和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相对比。研究展示了在可行的时间窗内用PET显像的方式对患者进行PD-L1表达水平检测的可行性和研究潜力。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辅助进展期肺癌免疫治疗患者的筛选及治疗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肿瘤免疫治疗可视化方法及诊疗一体化提供技术蓝海。

作者简介

杨志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 理事长、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先后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以及2020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突出贡献奖。

赵军  副教授  主任医师  硕导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肺癌学组组长。先后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华医学奖三等奖等奖励。主持多项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

文章类型:Article

发表期刊:Aging Cell

《睡眠质量在加速生物学衰老中的作用及其对空气污染损害的预防性交互作用的潜力:来自英国生物库队列研究的发现》

Role of sleep quality in the acceler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 and its potential for preventive interaction on air pollution insults: Findings from the UK Biobank cohort

成果简介

2022年4月14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旭团队以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363,886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睡眠和衰老的因果关系,揭示了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减缓空气污染导致的生物学衰老的加速。衰老伴随着睡眠质量的下降,在中老年人中尤为显著。空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暴露,可能会加速衰老并影响睡眠质量。然而,由于睡眠和衰老的因果关系仍然不清楚,无法阐明睡眠(或生物学衰老水平)是否可以调节空气污染对另一方的影响。该研究探讨了睡眠质量对生物学年龄影响及其在空气污染导致的衰老加速中的作用。作者首先观察到了睡眠指数与平均KDM-生物学年龄加速和表型年龄加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使用孟德尔随机化验证了年龄加速的上升是由睡眠质量较低造成的。作者进一步分析发现PM2.5、NO2与睡眠指数对平均KDM-生物学年龄加速和表型年龄加速具有联合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可以改善空气污染导致的生物学年龄加速。

作者简介

高旭  助理教授  副研究员  博导

主要从事以人群大数据为基础,利用表观遗传组学,并结合其他多组学数据(基因组,代谢组、微生物组等)的环境暴露与老年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并担任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和The Innovation期刊编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IgG4,新生儿,国家,药物,博导,研究,科技,细胞,论文,期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