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 | 步步为营,成大附院院长杨进以“智慧思维”建设智慧医院
疫情之下,互联网对社会的改变如此突然,始料未及的,也包括医疗行业。
2021年10月14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指出,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计。
智慧医院发展遇到了一个最好时代。然而众多医院管理者却对智慧医院建设“又爱又恨”:明明看起来“高大上”的系统,花费巨资搭建起来,在实际运行中却可能收效甚微。
对于找到应用之门钥匙的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下称“成大附院”)院长杨进而言,他从不将智慧医院建设的希望寄于“买买买”,而是另辟蹊径,打造出一条“智慧化思维”变革之路。
“智慧化思维”是根本
众所周知,智慧化建设是个“烧钱”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但买软件买不来信息化,也买不来智慧医院。“也许很多产品购买回来后,却造成极大浪费,完全不适用于医院。”不为博眼球,不做花架子,只解决实际问题——是杨进坚持的原则。“医院运营经费是有限的,哪些优先办、哪些稍稍滞后,需要管理者思量和研判。”
智慧化系统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智慧化思维”来指挥、协调,为医院的业务运行提供服务和支撑。“电子化设施只是有力辅助工具,如果不以互联网化思维进行运营,智慧化医院就无法建设成功。”追本溯源,杨进直接点出互联网医疗的变革其实是思想的变革,一个有“智慧化思维”的管理团队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至关重要。
那么,有“智慧化思维”的管理团队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梳理推动智慧化建设掌舵者的背景很有必要。
在1998年参加工作后,杨进又攻读泌尿外科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医学重点学科泌尿外科的学科带头人。
是学术上的“大拿”,更是管理上的“练家子”。
接触行政工作后,杨进又于2017年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主攻服务运营管理。
自此,杨进成为真正意义上既懂医学,又懂运营的管理者。杨进始终认为,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具备一种时刻应变的状态。“知识体系和实践真正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决策者的决策风险。”
那么,时刻应变的杨进,又会如何带领成大附院进行智慧化变革?
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DRG\DIP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医务人员稍显措手不及,“单病种如何管理”“核心病种有哪些”……无数问题充斥在临床医生的忙碌工作中。
一团乱麻,何处下手?
“我们选择先总结出每个科室的核心病种,再做相应的流程梳理,固化成表单后嵌入到病历系统和质量监管体系中,最后用于医疗流程监督和指导。”随着杨进的讲述,一个表单化路径完整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路径中,成大附院的核心病种和单病种付费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表单化,就是杨进所认为的信息化首要体现。“形成流程图,让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让任何人都可以有据可依。”无论人和事,都能沿着原有轨道大步向前,这就是杨进所理解的互联网医院构架。
这样的改变,如今医院中已经比比皆是。
但相较于改变医院,杨进更愿意说智慧医院建设目的是让医院回归本质:医院的核心是治病救人,治病救人的根本是要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凿出医疗质量护城河
质量、安全,简单4字背后代表着医院重大责任和诸多管理难题。
医疗质量体系是否完善?监管是否到位?所有人员是否遵循医疗服务本质?杨进连续三问,对现有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度进行审视。
智慧化手段,或许能为“三问”提供肯定答案。
从医疗核心和治病救人根本出发,杨进列了一张长长的工作表,并慢慢为医疗质量和安全凿出一条护城河:构建全面质量管理软件,通过信息化管理,塑造临床业务流程,并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指标对接,实现全程质控,成为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把原先最简单的OA系统进行升级管理;打通各个痛点,把更为先进的企事业管理系统在医院中逐步应用推广……一项项细致工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我们现在更多的在做基础性工作,这是智慧医院能够迅速发展的最基本保障。”正如杨进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智慧化的建设始于每一项基础工作。
沿着这一逻辑,杨进为成大附院的智慧化建设画出长远路径:1年~2年内引进先进设施,逐步增加互联网相关应用,构建完整质量管理体系。“5年之后,大家应该会看到成大附院的靓丽表现。”杨进说。
编织健康管理网
围绕着信息化、智慧化,其实还有很多空间可为。
从四川省内一些偏远地区,走到成都市中心,是一段多远的距离?从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到成大附院,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有多大?
“有些地方医生做彩超都是一个问题。”包括杨进在内的医院管理者,之前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
但信息化的到来,改变了这一情况。
成大附院为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编织了这样一张服务网: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医院的服务嵌合到每个社区,成为医联体单位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只要有信号覆盖,成大附院的医生就可以为这些地区的患者提供服务。”杨进说。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这张网络还将发挥更大作用:对每个社区内每个家庭进行健康管理。杨进对这一计划解释到,在区域内社区中设置点位,利用互联网将成大附院的服务辐射到每个家庭,成为小区内的“健康管家”。
在杨进看来,医疗机构不能仅仅被定义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而是提供大健康管理的机构。从出生到离世,每个人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过程中都会产生与健康医疗相关的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积累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整理,它将会帮助预示个人未来所患疾病的概率。”
在杨进的构想中,他希望成大附院能通过互联网化、智慧化,成为成都市民的身边医院。
无论这一构想是否能成为现实,杨进所做的这些智慧化动作都是向“回归医疗本质”的一次次靠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