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葛均波院士——在2022健康界云峰会,高端对话不止这一场!
葛均波是一名医生,也曾是病人。
他的左臂到现在还伸不直,有点弯。
儿时调皮摔了跟头,结果断了胳膊。这个小病人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番治疗后,没想到3个月还不见好。
其实,他在骨折后1个月拆掉石膏时,手能动但是没办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这可急坏了葛均波的母亲:「这孩子要是就这么残废了,以后连媳妇也找不到咋办?」
于是,母亲打听了很多「偏方」,吃完鸽子又吃老母鸡,喝了多种草药,可就是没啥好转。
最终,他们决定去隔壁的县里求医问药。那里的老中医给葛均波服了一剂草药,在他手臂上「排摸」着,忽然嘎吱一下推了一把,就这一招,胳膊恢复正常功能了。
很久以后,考入了医学院的葛均波,才明白了这就是骨折加脱臼。可惜的是,前面的医生只接好了骨头,后面的医生接好了关节。而要彻底纠正,必须再打断手臂。就这样,葛均波留下了这个小小的「残疾」。
「医者都有仁心,但医技确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我当然是要做一个好医生。」可以说,葛均波从医生涯的初心,就是来自这段当病人的经历。
刚刚过去的高考,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葛均波的命运转机,亦始于一次高考。他曾回忆道那时的备考经历:「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但依然不敢抱什么希望。」
考完了,他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月9块钱工资。哪知道,才当了57天的「孩子王」,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1979年的秋天,葛均波离开家乡,走进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葛均波是山东五莲人,山东人有很多习惯和爱好,譬如煎饼、大葱、馒头、习武。
葛均波学过武术,但他也坦承,小时候习武并非只为强身健体,而是因为好管闲事。
他喜欢看书。小时候,身边能找到的小说甚至手抄本,他几乎看了个遍。
「习武+看书」,合二为一是什么?答案就是:爱看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是葛均波的最爱。他自豪地表示,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即便这样,偶尔闲暇时他还是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美其名曰「温习人物姓名」,为此没少被太太嘲笑。
可正是这份侠气,构成了他「医之大者」的性格底色。199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虽然葛均波1990年从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但彼时,在同事们眼里他依然是个外来的「和尚」,觉得他杀杀小白鼠、做做试验、发发英文论文还可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一次抢救休克病人的过程中,大家怎么也找不到可用来插管的深静脉血管,葛均波说:「我来!」插管在国内的手术流程里属于麻醉师的工作范畴,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而葛均波完美实现。
大家说:「好像这个医生也不是只会杀老鼠。」别人治不了的病葛均波能治,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葛均波能处理。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了同事和病患的认可,而他自己也渐渐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感觉。
得益于精湛的技术,葛均波就像是战场上的突击队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获得突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支持中山医院第一次成功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国内首次采用高频旋磨术打通完全堵塞的冠状动脉、国内第一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第一例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国际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等。渐渐地,葛均波这个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的代名词。
图:2020年葛均波院士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唯一的「科技功臣奖」
作为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顶级专家,葛均波在医学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在2019年获得全球心血管创新终身成就奖以及在2020年获得上海科技功臣奖。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是冠脉介入治疗领域难以攻克的堡垒,以往只有「正面进攻」一种途径,而葛均波发明的逆向导丝技术打破了原有的思维禁锢,大大提高了攻克CTO堡垒的成功率。此外,葛均波领衔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xinsorb聚乳酸可降解支架,也引领了冠脉介入治疗的第4次革命。
图:葛均波在OCC会议上讲述逆向导丝的由来
葛均波曾有一个理想:建设一所中国的医学创新学院,每年只招收少量真正热爱医学的优秀学生,并把他们培养成富有创新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医学科学家,造福人类健康。
可以说,他的心愿已在CCI(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初步实现。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作为以医生为核心的临床创新和技术转化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医生创新平台之一,为我国心血管创新转化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葛均波,正是CCI的创始人。
图:CCI大事记
葛均波对我国医学技术创新的贡献,还有很多。2017年,葛均波联合国内16位院士专家和30余家研究型医院共同创立了国内顶级创新平台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将创新扩展到整个医学层面。
图:2017年12月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成立
近年来,医院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热点,医院创新成果快速增加,成果转化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展示出医院创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健康界最新获悉,本年度(2022年),葛均波将领衔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要发布这一榜单的?他期望这一榜单发挥什么作用?榜单整体的系统设计和亮点有哪些?
图:《中国医院创新转化(专利)榜单》
这一切,将在6月11日上午举行的2022健康界云峰会之新趋势篇揭晓。在这场云峰会上,葛均波院士将亮相健康界原创品牌栏目「红观·健谈」首期节目《对话葛均波:奔跑吧,中国医学创新》,与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展开深度对话。
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葛均波会畅谈他的创新之路。
在6月11日举行的2022健康界云峰会之新趋势篇,除了《对话葛均波:医学技术创新——从追梦到圆梦》,还有思想汇、云辩论、V创新等环节:由方金武(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慧医疗主任)以《元宇宙趋势与医疗应用猜想》为题的主题演讲,田洪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以《创新推动骨科四级日间手术》为题的主题演讲,精彩不容错过。
最值得推荐的是四位医院管理者就「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与数量,哪个更优先考量?」展开的云辩论环节。
作为医学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临床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势所趋的前进路上,一些省份登记的临床研究项目已经超万,那么,质量与数量,哪个更优先考量?
正反方代表将就此展开辩论。
正方代表的观点是,临床研究项目应以质量优先:
朱同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钱碧云(上海市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主任)
反方代表的观点是,临床研究项目应数量优先:
陈 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
陈海啸【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
*辩论立场不代表本人日常观点,只作为辩论时的立场设置,促进议题越辩越明。
与 2022 健康界云峰会相约,掌握医院高质量发展全攻略!
详情请见日程海报
整理自|人民政协报、上观新闻、上海观察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