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肿瘤诊疗格局,这些药品保障新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抗肿瘤药物,是医疗机构当下面临的一大课题。
中国肿瘤诊疗过程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通过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带量采购等多项举措,可及性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显著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种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的同时,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抗肿瘤药物,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课题。
5月18日,在《专科提质 赋能前行——公立医院肿瘤诊疗能力提升医管论坛》之“医药升级 药品保障新格局”上,医院管理者与临床专家齐聚云端,共同为推进肿瘤诊疗能力提升提供思路和范例。
作为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红健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肿瘤诊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肿瘤规范化治疗也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乳腺癌领域,随着筛查及早诊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在创新技术推动下,乳腺癌的综合规范化诊疗迎来新契机,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患者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论坛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李永清的开场主持下拉开序幕。
专科提质 赋能前行
中国肿瘤治疗逐渐步入精准医学时代,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总干事俞星飞在《肿瘤治疗的精准与挑战》主题分享中提到,肿瘤治疗所追求的“精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概念,没有最精准,只有更精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它,但可以依靠一些手段不断追求。”其中,作为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DT)的“2.0版本”——分子肿瘤会诊(MTB)模式,就是一种有利手段,它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生存率。
但无论是哪种手段,“都不应该脱离指南。” 俞星飞提到,医学指南是肿瘤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石,也是大部分患者获益的基础。
MDT与精准医学,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工具。李永清就此抛出问题:在MDT诊疗过程中,为确保团队间长期协作积极性,医院有哪些创新尝试和管理经验?随即,四位嘉宾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姜虹(左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右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殷红(左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乳甲外科主任朱丽(右下)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姜虹:MDT是肿瘤患者得到规范化、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MDT要得到实施,改变医生理念是前提。固定MDT团队成员、定期参加比赛进行锻炼,是推行MDT落地的有效途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每个患者治疗方案都进行MDT讨论是不现实的,但医生可以按照MDT理念接诊每个患者。医生要树立全程管理理念,无论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还是放射治疗,一步一步设计好患者诊疗方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殷红:让MDT理念深入人心是MDT推广的第一步。以往“每个专科医生只管某一专科疾病”的肿瘤治疗方式,现在应该被规避。MDT模式中,在为患者实施治疗步骤之前,诊疗方案就应被设计好,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乳甲外科主任朱丽:一个好的召集人是MDT维持长久运行的要素之一。MDT召集人不但要有学术影响力还要有气度,能把所有学科专家团结起来,将MDT打造为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最后使患者受益。
围绕肿瘤治疗,李永清的第二个问题剑指“质控”:在推进肿瘤质量控制方面,医院都做了哪些工作?三位嘉宾给出自己的答案。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姜蕊:药学部门的处方审核是对临床用药的有利规范。在患者的医学诊断被明确之后,一些药物就被限制使用在这一诊断的治疗方案中,否则就需要临床医生向药学部门提出特别申请。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吕艳锋:医院成立日间化疗病房,统一收治患者,并交由内科医生管理,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苏州市立医院甲乳外科科副主任孟优:医院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外科医生聘任考核其中一项是专家对手术质量打分,这能够规范手术质量。在科室设置上,医院成立肿瘤中心,集合甲状腺乳腺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相关科室,使各科室间形成较为深度的合作。
管理革新 安全护航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主持下,会议开启下半场,围绕“肿瘤用药”的焦点问题进行研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朱春荣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及合理用药》主题演讲中,总结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政策的四大关键点:
在品类品规上,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在剩余用量上,引导合理用药,强调着优先使用中选药品,但不得只采用中选药品;在医保支付上,以集中采购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在强化监管上,强化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探索、执行诊疗方案。
从目前看来,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在集采常态化下,药品可及性大幅提升,医院如何保障抗肿瘤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此,林厚文带领四位嘉宾展开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宋钟娟(左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大外科基地主任吴伟主(右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常务副主任许东航(左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健(右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宋钟娟:医院可以从三方面保障,首先成立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小组,从组织结构上进行保障;其次做好药品供应保障,及时为临床提供合格药品;最后保障临床应用质量,限制临床用药权限,让临床药师参与到抗肿瘤多学科诊疗会诊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允许合理的超适应症使用,并加强抗肿瘤药物的监管。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大外科基地主任吴伟主:对于中选药物的使用,要分情况考虑。在解救性治疗药物使用上,我们要保障药物正规、足量;在辅助性治疗药物使用上,我们可能会选择轻症患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常务副主任许东航:对于国谈药品使用的质量把控,首先要规范流程,其次做好分级管理,一些基层医生、药师对产品把控尚不清晰,所以这部分的质量把控应该被重视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健:药物的使用一定以临床治疗为前提,以循证为依据,同时加强规范指南和临床路径依据的整理。围绕着这些关键点,医院确保集采可及性,做好药品供应问题的同时,把握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包括药品储存、调剂分配和使用环节的相关工作。
在“以合理用药为抓手,如何协同药学部门与临床部门合作,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全程管理?”这一问题的解答中,三位嘉宾表达了独特见解。
江西省肿瘤医院药剂科主任刘丽娟:药品的拓展使用需要建立规范流程,医院内部进行审议,以确定哪些药品在哪些场景下能够拓展使用。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副主任饶跃峰:因为使用起步时间才三年左右,所以抗肿瘤药物的复杂性及重要性要超过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发展必然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门诊MDT的推广对药学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绍兴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唐志华:智慧药学的融入对抗肿瘤药物全程管理很重要,与此同时药学部门还要做好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及时引进各类抗肿瘤药物以支持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
感谢赛诺菲对本次会议的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