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发布科研成果扫描
最新一期北大医学科研成果公布!
编者按
北大医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北大医学发展理念,践行大学临床医学+X战略,布局北大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探索建设跨学部、跨学科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2018年3月起,北医官微开设了“科研成果扫描”栏目,为读者及时介绍北大医学最新科研成果。时至今日,本栏目将持续为您呈现,共同见证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成果!
详细内容 即刻呈现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Molecular Cancer
● CRISPR筛选发现PSTK通过抑制铁死亡诱导肝癌耐药
● CRISPR screens uncover protective effect of PSTK as a regulator of chemotherapy induced ferropt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成果简介
2022年1月4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军教授团队发表有关肝癌耐药研究的主要成果。该研究通过开展一系列全基因组CRISPR/Cas9文库筛选发现肝癌对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耐药的关键基因PSTK(Phosphoseryl-tRNA kinase)。研究显示,PSTK通过硒代半胱氨酸合成通路维持GPX4的活性,清除肝癌细胞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抑制剂铁死亡,进而诱导肝癌耐药。该研究提示PSTK可能成为新的肝癌治疗靶点,为临床逆转肝癌靶向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梁军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抗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管理与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的耐药机制及临床转化策略,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Hepatology
● 原发性肝细胞癌窄切缘术后辅助放疗的前瞻2期研究
● Phase 2 Study of Adjuvant Radiotherapy Following Narrow-Margin Hepa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HCC
成果简介
2021年5月30日,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王维虎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放疗科联合肝胆外科共同发表了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窄切缘(切缘<1cm)术后辅助放疗的研究结果。该研究为前瞻性2期临床研究,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支持项目,主要评估HCC窄切缘术后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和安全性。窄切缘手术(非根治手术)HCC患者单纯手术后疗效不佳,王维虎教授团队在前期回顾性研究基础上,自2008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HCC窄切缘术后辅助放疗的前瞻2期临床研究,共计入组76例HCC患者,行窄切缘手术后进一步术后辅助放疗,中位随访时间70个月。结果显示,HCC窄切缘术后调强放疗分别显著提高了3年、5年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减少了肝内外复发,3级毒性反应低(<10%),5年无病生存率为51.6%,5年总生存率为72.2%,取得了与根治手术相同的疗效。该研究结果证实放疗是HCC窄切缘术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可望改写肝癌治疗指南。
作者简介
王维虎 教授 博导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消化系统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头颈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和《放射治疗常规》。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肝癌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北京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组长。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单细胞测序揭示皮肤T细胞淋巴瘤迁移播散机制及特征性免疫微环境
●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links malignant T cells to the tumor immune landscape in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成果简介
2022年3月3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汪旸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白凡教授发表有关皮肤T细胞淋巴瘤研究的主要成果。该研究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项目的资助课题。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类皮肤归巢T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肿瘤易复发、异质性强是该疾病的一大特点,并且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该研究从单细胞水平绘制了CTCL肿瘤及其微环境免疫图谱,探索了肿瘤细胞的克隆起源和进化过程,提出肿瘤性T细胞的多次播散种植模型,并基于肿瘤性T细胞的分子特征及肿瘤微环境特征,提出新的疾病分子分型策略,为CTCL患者的靶向个体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汪旸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协会皮肤病分会皮肤病理亚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utaneous Lymphoma, ISCL)唯一中国执委。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
● 中国社会经济群体的肌少症和灾难性卫生支出:基于家庭的面板数据分析
● Sarcopenia and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by socio-economic groups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household-based panel data
成果简介
2022年4月26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张召锋副教授团队发表有关中国社会经济群体的肌少症(Sarcopenia)和灾难性卫生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CHE)研究的主要结果。结果表明,在包括来自9077个中国家庭的14130名参与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为19.8%,其中重度肌少症为7.9%,共识别出1416个家庭CHE事件。严重的肌少症与患者就诊次数增加、CHE风险相关,中度肌少症还增加了最低收入群体组的CHE风险(OR: 1.03, 95%CI: 1.01-1.06),说明在最低收入群体中即使是中度肌少症也应受到关注,肌少症的干预必须以降低最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成本为目标,这为政府的有针对性干预打开了一扇窗口。
作者简介
张召锋 副教授
兼任北京市营养学会秘书长、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营养、慢性病的营养管理策略,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和合作研究。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Biomaterials
● 靶向激活近红外荧光成像对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特异性诊断
● Specific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by targeting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成果简介
2022年2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的超声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梁晓龙研究员和王淑敏教授团队发表有关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特异性诊断研究的主要结果。淋巴结转移在乳腺癌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前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0.2mm)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且与病人的预后和外科管理密切相关。如何对淋巴结转移灶进行可视化成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难点与重点。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荧光“开关”功能的甘露糖荧光造影剂MR780 NPs,首先特异性靶向识别并结合转移淋巴结中TAM表面的CD206,随后在微环境中谷胱甘肽作用下恢复荧光,实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可视化成像。该系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望成为临床诊断和切除转移淋巴结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
梁晓龙 研究员 博导
国家优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医学超声、分子影像与微创治疗技术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王淑敏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副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POC超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影像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委以及中国工程学会超声分会腹部超声委员会常委等,并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参编及参译10部专著。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Redox Biology
● 二氧化硫为一氧化氮缺乏所致高血压形成中的内源性防御体系
● Compensatory role of endogenous sulfur dioxide in nitric oxide deficiency-induced hypertension
成果简介
202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金红芳团队发表了关于内源性二氧化硫(SO2)与一氧化氮细胞间通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揭示出内源性SO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AT)途径作为一氧化氮(NO)体系损伤后的内源性防御体系,从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稳态平衡;其分子机制是通过NO亚硝基化修饰AAT1蛋白Cys192位点,抑制AAT1活性,从而降低SO2生成,探索出血管内皮细胞(VEC)-平滑肌细胞(VSMC)基于气体信号分子进行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新的分子机制。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金红芳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宋运佳和宋佳茹。
作者简介
金红芳 教授 研究员 博导
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儿科医师协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并主持多项国家及部委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文章类型:Article
▲ 发表期刊:Neurology
● 不依赖血脂且可灵活更新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预测模型
● Development of Model to Predict 10-Year Risk of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Using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成果简介
2022年4月11日,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发表了有关构建一套不依赖血脂且可灵活更新的心血管病(CVD)10年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利用49万名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和平均随访11年的数据,构建了一套可预测CVD三种主要亚型及总CVD的10年风险模型(CKB-CVD模型)。与既往模型相比,该模型分别考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适用于出血性卒中相对高发的我国人群。模型采用的预测因子均为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常规采集的信息。在不依赖血脂的情况下,该模型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同时,该模型可根据目标地区的危险因素水平和CVD发病率灵活更新,从而可以更好地适用于我国的不同地区。
作者简介
吕筠 教授 博导
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病流行病学,特别是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相关建成环境和慢性病防治策略措施研究等。目前担任《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研究管理委员会的中方主席、国家项目办流行病学组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委、青年学组召集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副主编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
李立明 博雅特聘教授 博导
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病流行病学、老年保健流行病学、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中国人口素质、医疗健康大数据、卫生事业管理、现代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教育。目前担任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和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项目)这两大中国人群队列平台的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流行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全球健康杂志(英文)》杂志主编,《China CDC Weekly(英文)》副主编。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HonFFPH)和欧亚科学院院士。
杨淞淳 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病流行病学。导师为吕筠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