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建设?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各国都在关注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而人才作为此中核心,关系着其运行效率等多方面。
我国采取的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成效举世瞩目,但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也暴露出众多问题,特别是乡村公共卫生人才短缺,这一问题是制约乡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乃至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亟需大力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
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公共卫生风险判断能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着早期预警、控制传染、医疗救护等任务,这要求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又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准确鉴别诊断,高效识别病毒,守好疫情防控第一关。
二是临床救治能力。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变异性强、致死率高、临床救治难度大,人们对新冠病毒及变异毒株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涉及的医学学科领域多,不仅需要进行病理分析、病原溯源和临床诊断等综合研究,而且需要靠医疗卫生人员的临床经验。这需要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攻关能力,也要有临床救治能力。
三是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全科”能力。在乡村地区,乡村医生是最贴近乡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公共卫生人才在基层也承担着常见病诊疗和转诊、传染病预防、病人康复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的医防融合任务。由此,基层公共卫生人才更应具备预防、临床还有管理甚至宣传等全科能力。
我国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比于城市来说比较薄弱,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新冠疫情防控下暴露出的一些短板,存在着多方面原因。
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紧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全国卫生人员总数来看,2017年为1174.9万人,2020年为1347.5万人,呈逐年增加趋势,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数量却呈现减少的趋势,从2017年96.9万人减少到2020年79.1万人。从乡村居民人口总数与乡村医生、卫生员的人数之比来看,2017年为574.5:1,2020年为644.7: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