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利用DRGs付费方式提升医院医疗质量?
DRGs的实施能提升医疗质量,但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正面临着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问题。以往以服务项目为主体的后付制的支付方式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并造成了过多的医疗费用支出,从而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最终确定并且在一些医院开始实施诊断相关分类付费(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 )。
DRGs,简言之,就是通过采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定额预付费支付方式,限制医疗机构过度医疗,增加节约支出的动力,从而减轻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费用支出者的负担,控制医疗机构中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增加。
DRGs付费制度的突出功能在于提升医疗服务透明度、优化医院绩效、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它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医院以及医疗保险的共同利益,缓解了医疗费用支付的诸多矛盾。
此外,DRGs是解决医疗费用的有效制度,临床路径则是提升医疗质量的治疗模式,虽然二者各司其职,但在信息化医疗领域,DRGs显著推动了临床路径发展作用。
DRGs付费制度目的是以定额付费为载体,提升医疗机构对于诊疗质量、诊疗效率的重视程度,良好地解决政府、医院、患者等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一方面,医疗机构为获取较高成本效益的治疗模式,通过增强临床诊疗效果、优化医疗质量等多重影响因素构建临床路径治疗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医院诊疗的成本效益。在该治疗模式下使用的治疗方法治愈的病人在短时间内不会复发入院,这就是医疗诊断领域的一大技术革新。另一方面,DRGs控费需要依据患者的基本状况,解剖或病因学标准将病例分为初诊以及主要诊断、手术效果、次要诊断、并发症的严重性以及伴随的疾病、年龄、性别和出院状况等因素进行分配,且与疾病诊断相关的每个组都有其相应的技术指标和预付费标准。此外,DRGs 充分考虑了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以及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使用强度,从而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病例组合系统,由此通过建立用于疾病诊断的统一付费标准,DRGs可以使医疗资源的使用标准化。在这样的处理下,医院的收入与每例患者的DRGs有关,而不与治疗该病例的实际费用有关。并且,采用这种支付方式,医院必须以低于支付标准的费用提供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收支平衡。这样就能从经济上鼓励医院合理使用医疗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必要和适当的服务,寻求最合理的治疗流程,并有效避免大处方的应用、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与以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后付制的情况比较,DRGs的预付制医保基金额度有所限制,才能鼓励医院通过改善管理和服务质量来节省医疗保险费用,同时激励医师提高医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经营成本的支出,获得更多收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