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位智慧大脑,述说高质量语境下肿瘤防治工作关键在哪里?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医院管理分会场”之“高质量语境下的肿瘤防治能力进阶”专场论坛,于2022年4月16日在云端召开。
2022年2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内容仍呈现了一个事实:在我国,每分钟有超过8个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分钟有超过5个人因癌症而逝世……
残酷现状背后,实则在发出警示:对抗癌症的第一步,无疑是早诊早治。这也呼应了今年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22年4月15-21日)的主题——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
因此背景,“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医院管理分会场”之“高质量语境下的肿瘤防治能力进阶”专场论坛,于2022年4月16日在云端召开。近20位全国知名综合与肿瘤医院最强大脑联袂直播,探析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医疗机构,如何乘信息化东风、借医联体之力、提升诊断水平,从而增强区域整体肿瘤防治能力。本场论坛由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和健康界联合主办,由石药集团大力支持。
作为荣誉主席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本场论坛及研讨内容的期待。作为主持单位的石药集团总裁助理于立朝在致辞里表达感谢后也道出企业初心与社会责任。整场论坛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的开场主持下拉开帷幕,共分为五大环节——看前沿、瞭协作、顺趋势、深思考与谋未来。
看前沿
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主任杜灵彬在《浙江省消化道肿瘤流行与筛查现状》的主题演讲中,同样谈及了目前浙江地区肿瘤防治的严峻形势,“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是防治工作重点”。
据杜灵彬介绍,尤其对于消化道肿瘤中的结直肠癌,2020年,浙江省政府启动了此重点人群的筛查项目,预计在5年完成50-74岁人群1600万筛查任务。这也是全国首个省域全覆盖的癌症筛查项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筛查并诊出的肠癌已有3110例。
除此之外,早在2010年,海宁市就已开展农村结直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拓展,到2015年的仙居县进行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拓展,再到2018年兰溪市的城乡居民大肠癌筛查,直至台州市、永康市、林海市在近年来相继启动此类项目。“各个区域逐步形成规范化、长效化的癌症筛查工作机制,提高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才是推进早诊早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杜灵彬强调。
瞭协作
《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构建新体系”是首个部分。国家强调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分级诊疗构建区域有序、连续、错位的诊疗格局,肿瘤防治工作同样需要肿瘤医院牵头、依托分级就医在区域全面铺开。
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冯继锋作为本环节的主持嘉宾,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肖亚洲;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陈传本;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黄云超4位嘉宾,针对“依托联盟、协作网等形式加强医院肿瘤防治能力的有益探索”和“区域数据共享如何助力,才能兼顾防疫效果和肿瘤早防早筛效果提升?”两个话题进行观点交流。
崔书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5年前就着手建设专科联盟,与57家县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和技术帮扶,同时帮助省内其他地区创建癌症中心,目前整体框架已经搭好,接下来会将具体指标一一落实。
肖亚洲:自2020年,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了在当地首家乳腺癌的专科联盟,并搭建了远程系统。以湖南省肿瘤医院为龙头,在地市、县级医院设立基地,通过这样的三级模式,将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进来,从而推动乳腺癌的规范化防治水平。
陈传本:2017年,福建省肿瘤防治办、省抗癌协会、福建省肿瘤医院牵头共同建立了涵盖从省市县乡的肿瘤登记信息直报平台,建立了各层医院的责任权限和查重系统。同时,医院通过平台绘制了当地癌症发病地图,从而指导早筛工作布局更加精准与科学。
黄云超:2017年,以云南省肿瘤医院为主体,联合了地州肿瘤医院或综合医院肿瘤科室或中心,成立了互联网医院。这虽是一个建立在实体医院基础上的虚拟医院,但主体医院能够查询各地州县医院的病例并及时对错误地方给予纠正,以此达到诊疗同质化及可及性。
顺趋势
高质量发展、DRG/DIP付费等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化,让医疗机构发展面临全新挑战,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了医疗业务模式。这场革命掀起的不仅是医院管理和运营流程的优化,更是医院中心转为患者中心、临床实践推动基础理论的绝佳契机。
针对“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更精准地找到医院或区域肿瘤防治重点人群?”“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抓手,帮扶基层医院早防早筛‘事半功倍’?”两个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担任本环节主持嘉宾,带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党委书记单保恩、秦皇岛市第四医院党委书记李仕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一同探讨。
单保恩:基层医院的早防早治需要大型医院构建多学科远程会诊平台,从而为实现数字化病理等影像诊断服务做准备;也需要创建医院数据平集成平台,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数据;还需要开发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的应用,让此成为临床的有力助手。
李仕武:近两年,我们医院一直在坚持做好两件事儿:一是全市肿瘤登记网络建设持续提升与更新,二是深入基层搭建肿瘤科普的宣教网络。基于这两个网络建设,我院在全市区域重点人群病种筛查方面确实收获了一些数据并进行了干预工作。
丁克峰:肿瘤三级防治工作涉及社会、个人、疾控、医院等等机构,是系统工程,因此,大数据应用非常重要。但是,无论是针对地区内东部和西部的不同策略,还是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策略,数据的来源都是基于队列十年二十年的长期跟踪,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思考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带来了《从一网一链到肿瘤防治共同体——重庆市肿瘤防治体系建设实践》的倾情分享。
走进重庆不难发现,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的重庆就有38个行政区县,常住人口为3205万人,但全市仅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家三级肿瘤专科医院。2014年前,很多区县医院没有肿瘤专科,别说进行专业诊疗与肿瘤筛查。
为解决此难题,2016年,吴永忠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重庆市“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一网”即构建市级—区域级—区县级的肿瘤防治网络;“一链”即建立涵盖肿瘤科普宣传、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诊疗服务链。“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形成以重庆市癌症中心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的相互协作、上下联动的肿瘤防治格局。
据吴永忠介绍,到2020年,这一理念升级为“肿瘤防治共同体”,构建政府与医院、社会与医院、医院与医院、医院内部防治链条。他希望已经成立7余年的重庆市三级肿瘤防治体系能真正为当地人民架起抵抗肿瘤的护盾。
谋未来
2021年5月起,全国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全面启动,意味着我国肿瘤诊治逐步进入规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时代。
在此背景下,作为本环节主持嘉宾的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将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沈贤;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所)长唐卫中;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院长杨学军,共同针对“提高癌症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有哪些重点?”“单病种质控如何推动自身医院医生规范化诊疗?”倾囊相授。
沈贤:单病种质控是个管理方向。例如我们医院胃肠外科有5个组,我们要求是从科室到员工层层压实这一方面工作,最后进行评比,包括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术前等待时间等各个细小的指标和数据,以此查缺补漏。同时,建立单病种临床路径及MDT也非常重要。
唐卫中:我认为,进行单病种质控还需要加强病案管理,通过病案质控管理规范单病种临床路径的节点,以此对医生在书写病历、规范诊疗等方面都是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针对单病种质控的绩效考核,需要针对其特点给予倾斜。
杨学军:我院已经建立了包括医务、护理、病案、医技以及重点单病种临床科室组成的各个专项工作小组,先从一些重点病种的规范化管理开始进行、后分批执行,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配合建立绩效激励和约束制度逐步落实质控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