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在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的非洲儿童的肿瘤组织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作为第四种被鉴定的疱疹病毒,它被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4(HHV-4),EBV基因组约为175kb,编码约80个开放阅读框和44个非编码RNAs。
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原发性EBV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也可为无症状感染或其他不典型临床表现。该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由于大部分成人携带该病毒,因此在亲吻婴幼儿时,易造成婴幼儿的初次感染。
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在儿童期间主要以非肿瘤性疾病为主,故本文在此主要讨论非肿瘤性EB病毒的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EBV的相关抗原
1.衣壳抗体(viral capsid antigen ,VCA)
2.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
3.核心抗原(nuclear antigen,EBNA)
4.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mphocyte determinat menmbrane antigen,LYDMA)
5.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MA)
EBV感染机制
口口传播途径的感染机制
EBV通过口口接触后进入患儿口腔,累及具有EBV受体CD21的细胞,例如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在咽部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局部淋巴结肿大,引起咽部扁桃体炎等症状。
进入血液后可引起病毒血症及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扩散,累及全身淋巴系统,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可引起T淋巴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即异型淋巴细胞,可杀死感染的B细胞,也可侵犯各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学者石秋萍通过对72例IM病人研究发现,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
在IM诊断标准中有个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异型淋巴细胞≥10%,但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异型淋巴细胞是根据显微镜检,由检验员判断,有一定人为误差可能,因此,诊断不能完全依靠异型淋巴细胞。该类异型淋巴细胞能杀伤和抑制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使IM临床症状逐渐消退,因此绝大多数IM病例呈良性自限性过程。该过程在儿童中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潜伏感染机制
潜伏感染是EBV的一个显著特征,可在多种细胞内潜伏,例如B细胞,也可以是许多其他细胞类型,如已建立的上皮细胞或T/NK细胞系。其他疱疹病毒(如HSV)通常在多种类型细胞的重新感的染时执行裂解程序(图1)。
这可能与γ-疱疹病毒具有致癌潜力有关。HSV必须在被宿主免疫清除之前尽早进行复制,因为裂解复制周期会产生大量的病毒抗原。相比之下,潜伏感染EBV可促进被感染的B细胞的生长。当细胞增殖被诱导时,病毒基因组在S期被扩增。
因此,γ-疱疹病毒使用了一种与宿主-细胞基因组复制同步的缓慢复制的生存策略。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是帮助EB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建立潜伏性感染的EB病毒编码基因,EBNA1 编码一种多功能的二聚体病毒蛋白,通过与病毒附加体内部复制起始位点上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调控特定 EB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EB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内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同时该基因段编码还介导了免疫逃避,通过抑制顺式调控而干扰抗原的处理过程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限制性抗原呈递,从而避免细胞毒性T细胞对EB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应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