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改革新政,医院医保管理需做到这四点
想要提高医院医保管理,需要从医保管理人员培养、加强全闭环管理、提高编码质控水平、建立医保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这几点做起。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国家医疗保障局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总结推广2019-2021年DRG/DIP付费国家试点的有效做法,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参保人权益。”
2021年11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计划,提及到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可见,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展现改革惠及人民群众、引导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及促进医保基金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其中,在广东,省内地区逐渐接入省医保平台,统一使用省病种分值库,与往年病种分值付费有很大改变,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院开始重视医保管理,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及信息系统落后,极大制约了医院高质量医保管理。我们结合现有经验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重视医保管理人员培养,健全医保管理机制
行动计划提及到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保证培训规模,确保培训质量。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保管理,培训质量堪忧,缺乏专业医保管理人员,对于政策理解不够深入,无法进一步确保培训质量,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医保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医院医保岗由医保收费人员或者药房人员进行兼任,岗位流动性大,刚熟悉业务便很快调离其他岗位,很难培养医院医保骨干。同样,医院管理者及其他人员了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淡薄,医保管理可以说是空白,以至于年终结算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认为二级以下医院组织机构简单,人员少,一人多岗,更应该重视医保管理人员培养,健全医保管理机制。管理小组必须涵括医保员、病案质控员、医务、药品管理、财务信息等人员。医保岗务必掌握最新改革动态及上级要求、理解相关社保新政策。学习并严格遵循医保协议要求,严禁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轻症住院、高套分值,实行自费告知与签名制度并建立医保审批流程,包括医院贵重药品、大型检查及告知材料等使用审批流程。做好本单位医保政策宣传与培训工作,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沟通交流,衔接相关报表及相关资料。设置医保政策咨询台及投诉台,方便患者,提高医院满意度。医院医保管理者应重视同医院内外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将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更好地开展工作。编码质控人员务必配合上级以及其他编码专业培训,并对医生书写诊疗信息质控,ICD编码知识、医保政策和医生书写诊疗信息三方面结合,指导临床、争取医院利益最大化。医务管理人员要协助医保科规范医疗行为,符合社保政策。加强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方案,并加强病历书写质控力度。财务信息人员要定期对各科医保亏损、人均药品材料费等财务指标进行监控、分析与反馈,为临床科室控费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定期撰写分析报告,从财务视角分析全院医保亏损情况,协助其他管理部门完成医保相关工作。
综上,医保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同样也需要医院管理层重视医保人员的培养。医保人员需针对近几年病种分值付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掌握编码规则、成本管理与监测、辅助信息系统改造、管理流程优化等环节开展系列培训。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医院更需要储备医保管理专业人才。
二、医保信息平台融入医保管理理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闭环管理
行动计划提及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制定DRG/DIP相关信息系统标准和规范,着重保障DRG/DIP系统的统一性、规范性、科学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上下传输的通畅性,发布全国统一的DRG/DIP功能模块基础版。而这些信息平台适用于医保结算,但医院需要管理,更需要对医院信息系统进一步升级改造,把医保管理理念融入系统架构中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闭环管理。但大多数医院信息系统无法适应改革变化,系统接口数量多且复杂,以至于信息系统出现很多数据错误情况。比如我们加强医保违规规则管理,单凭临床医生人工记忆,效率极低,信息系统增加规则限定,大大降低出错率。因此,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才能更好辅助临床诊疗行为,给病案管理数据准确性得以保障,事前出入院诊断规范、就诊项目名称完善、病种付费项目处理以及病种付费统计报表准确,使得诊疗过程中医保费用能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目前基层医院在筹划信息化升级改造,必须将医保管理理念融入信息平台架构中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闭环监控管理。
三、提高编码质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质量
行动计划中要求完善核心要素管理与调整机制,突出病组(病种)、权重(分值)和系数三个核心要素,建立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并不断完善各项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意味着我们病种入组更科学合理。医院更需要挖掘本医院病种分布情况,重点病种费用结构分析,有助于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可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高医院质量。
1.疾病编码人员要熟悉ICD-10与ICD-9-CM-3的结构、术语、符号和编码的查找方法,熟悉主要疾病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的选择规则;以国际疾病分类作为编码的指导书籍,按规则进行分类编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