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栓,妙言“药”道|范芸教授解析“易栓症的诊断与治疗”
易栓症是什么?异常的凝血功能状态如何处理?2月9日晚健康界直播间且看范芸教授详解。
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1965年,Eeg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用了易栓症一词,此后这一名词便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易栓症是指一种异常的凝血功能状态(可能是高凝或血栓前态),会导致发生血栓的风险增加,主要包括遗传性与获得性。
据悉,遗传性易栓症增加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动脉血栓形成罕见。另一方面,获得性易栓症在许多情况下,血栓形成不只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常为两个或更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基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基因与获得性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抗磷脂综合征(APL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目前,对易栓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给临床医师带来困惑:什么是易栓症?易栓症有哪些危害?如何诊断易栓症?如何治疗和预防易栓症?
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全国基层医护人员抗栓药物治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健康界推出“2021抗栓药物治疗”系列课程。而本期课程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血液科范芸教授在线直播分享“易栓症的诊断与治疗”。
范芸教授介绍,“易栓症患者病史的采集与评估相当重要,相较于治疗,预防更为关键,可以加以物理预防。直接口服抗凝血剂(DOACs)在易栓症的防治中有了更多新数据,且依从性较好,但特殊疾病如消化道肿瘤患者、老年人要多关注出血。”如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人如处于手术、创伤、妊娠、长期卧床等易发血栓的状态,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而对有易栓症而无临床表现,但家系中有血栓患者的人,在处于易发血栓的状态时,也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
一、直播时间
2022年2月9日(周三)晚上19:00-19:30
二、观看渠道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
课程介绍
“2021抗栓药物治疗”系列课程围绕临床抗栓药物治疗,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从不同药学专业出发,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探索临床药学领域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对比分析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三类药物的区别,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讲解抗栓药物治疗的合理选择,围绕血栓治疗专家共识与指南辅以启发诱导。以此提升中国医护抗栓药物治疗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真正实现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有效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改善血栓性疾病防治局面。
每周三晚上19:00-19:30锁定健康界直播间,专家云集,对抗栓、抗凝药物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做出详细解读,以供临床工作者学习交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