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公益性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防控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展望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行动方向。因此,公立医院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和健康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坚持需求导向、内生动力,贴近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学习世界医学先进技术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做好疫情防控的人才、技术和物资储备,不断提高院内感染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建设,不断推进各类信息系统融合和深度应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作为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70年代之后,质量和效率就成为很多国家的改革目标。现在,我国也进入了这个发展阶段。新一轮医改后,群众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医疗供给明显不足,所以,新的发展阶段也要求公立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立医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诊疗量、医疗收入和医保基金支出在城市医院和区县医院、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占比结构问题,药耗器械资源、人力资源背后的收入和成本结构问题,财政资金投入和医保基金筹资之间的压力问题。针对这些结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资源投入与医疗成果产出效能,使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治理模式和补偿机制的变革,必须将体系协同、高效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中,保障患者健康是根本,提升诊治技术能力是关键,时刻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大前提。
所以,公立医院要落实公益性目标,就不能围绕“经济”谈经营性问题,公立医院面临的所有经济问题都应由财政部门兜底保障。实际上,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财政投入和患者三部分;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药品、耗材、器械等物质要素的费用和“医护技药管”等人力资源成本。
那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降本”的要求,成为摆在公立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实践中,公立医院围绕药品、耗材、器械等物质要素,与市场存在交易关系;人力资源特别是优质专家资源,在机构之间流动时需支付的薪酬,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市场交易;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向公立医院付费,为患者购买医疗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交易行为。为控制上述交易环节发生的不合理成本支出,医保局与药品、耗材、器械等物质要素市场通过集采控制费用,效果明显;但更需要公立医院内部围绕物质要素和人力资源,有效落实经营管理措施,提高内部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益效率,提升医保基金和财政投入等资金效能,才能最终有效地保障公益性。因此,经营性是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有效路径,在政策和规则框架下,公立医院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才能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调动积极性。
然而,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宗旨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所以,公立医院应明确自身角色,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完善传染性疾病救治流程,积累救治经验,时刻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使财政投入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就目前而言,一些公立医院存在定位不清、扩张规模、管理粗放、过度诊疗等诸多运行问题,需要强化内部运营管理,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剩余70% 认证后阅读全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