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栓,妙言“药”道|王书杰教授解析“抗磷脂综合征”前沿治疗策略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非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动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及抗磷脂抗体(aPLs)持续阳性为特征。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缺血、反复流产(或死胎)、血小板减少等症状。APS发病无性别、年龄差异,但多年预青中年,且女性患病比例高于男性。A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发病率约~0.5/万/年,患病率4~5/万(参考文献:Biomedicines 2020,8,508,1-17)。
据悉,APS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比如中风、心脏病、肾脏损伤、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实际上,APS管理中的挑战之一就是无症状aPLs阳性个体的治疗。aPLs持续阳性会增加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aPLs阳性都需要治疗。因为短暂的aPLs阳性很常见,尤其是在合并感染的时候。只有在明确aPLs是有临床意义的前提下才应考虑进一步治疗,这部分个体即为无症状aPLs携带者。
APS如何进行抗栓治疗?无症状aPLs携带者如何进行血栓预防?目前,对于无症状aPLs携带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羟氯喹。特别是在高危aPLs阳性(持续阳性狼疮抗凝物,双阳性和三阳性aPLs)患者中,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临床医生用药时需要充分权衡出血与血栓形成的风险。
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全国基层医护人员抗栓药物治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健康界推出“2021抗栓药物治疗”系列课程。而本期课程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王书杰教授在线直播分享“APS的诊断、危险分层与治疗”。
李拥军教授表示,APS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治疗重点是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另外,APS的治疗决策有赖于对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分层。
一、直播时间
2022年1月19日(周三)晚上19:00-19:30
二、观看渠道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
课程介绍
“2021抗栓药物治疗”系列课程围绕临床抗栓药物治疗,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从不同药学专业出发,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探索临床药学领域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对比分析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三类药物的区别,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讲解抗栓药物治疗的合理选择,围绕血栓治疗专家共识与指南辅以启发诱导。以此提升中国医护抗栓药物治疗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真正实现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有效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改善血栓性疾病防治局面。
每周三晚上19:00-19:30锁定健康界直播间,专家云集,对抗栓、抗凝药物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做出详细解读,以供临床工作者学习交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