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国教授:如何在疫情防控下,做好院内VTE防治质控体系建设

2022
01/17

+
分享
评论
刘雪丽 / 健康界
A-
A+

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实施三步走战略,加强临床研究,探讨出适合我们中国人群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适宜的预防策略,从而减少VTE事件的发生。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与心肌梗死、脑卒中一起位列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因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

从2008开始,一直到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将VTE的防治作为国家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重要内容。2020年,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当中,有三部分是和VTE防控有关系的。2021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出台了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其中第五个目标就是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规范预防率,并提出了核心策略,希望通过医疗机构进行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建立急危重症患者VTE处理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内部加强 VTE 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等措施,降低VTE安全事件的发生了率。VTE是一个永恒的质量与安全话题。

2022年1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副主任翟振国在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对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好院内VTE防治质控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质控全称为质量评价与控制,质控的目标是改进。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得好不好,这是质量评价;其次,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这是分析原因;最后,如何做的更好,这是质量改进。 ”翟振国教授说。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翟振国教授指出,要考虑三个重要的质控指标:第一个是风险评估率,第二个是恰当预防率,第三个是VTE事件的发生率。核心目标是希望能够把VTE事件发生率降下来;如果想把这个事件降下来,就需要有规范的预防;如果想达到规范的预防,就需要有非常准确的评估。这三个指标是环环相扣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

VTE质量评价和控制的关键要素和细节

在治疗评价和控制过程中,还有一些关键的要素和细节也需要思考。2021年更新了两个标准一个指南,分别为《二级医院中心建设标准》(2021版)、《三级医院中心建设标准》(2021版)以及《中国VTE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中侧重的5个重要方面分别为核心质量指标、关键事件节点、高风险人群、确诊HA-VTE病例以及指标细节内容。

首先,5类特定人群的评估与预防质量需要重点关注:重症患者、骨科大手术患者、肿瘤手术患者、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如40岁以上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感染等、易栓症患者,如血液科明确的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肾内科的肾病综合征,风湿免疫科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患者。

其次,3个动态时点的评估与预防质量需要关注:手术患者需关注入院24小时内、围手术期(术前24小时、术中、术后24小时)、出院前24小时内。非手术患者则需要关注入院24小时内、转科(转科24小时内、转科后24小时)、出院前24小时内。

最后,5类核心质量指标需要关注:风险评估质量(方式)包括,VTE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预防质量(关键),药物预防、机械预防、联合预防;结局质量(诊断),HA-VTE发生以及全因死亡;治疗诊断(处理),相关科室会诊、抗凝治疗实施、出院医嘱带药;出血事件(并发症)。

翟振国教授强调,在上述5类指标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预防质量,它是VTE防治质量控制难点,要考虑正确的时间,什么时间开始进行评估、预防。对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对于中高危患者,应该给予有效的预防。而对于出血高危的患者,应该给予机械预防,这是正确的人。而对正确的事,评估和预防一定要准确。

疫情防控下如何实现VTE防治质控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合并VTE一直备受关注。翟振国教授介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近20%的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几乎所有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都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

有研究发现,COVID-19住院患者VTE发生率较高,治疗剂量肝素抗凝增加患者生存率,并降低非重症COVID-19患者对心肺功能支持的需求。而对于重症COVID-19患者抗凝没有显示好的效果,翟振国教授认为可能原因是抗凝剂应用较晚或者剂量不足,另外也存在抗凝耐受的问题。

目前,学界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尚不全面与深入,面对诸多凝血功能异常的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临床医师尚缺乏可靠的指导意见与高质量指南。在新冠病毒感染基础上,抗凝与凝血功能障碍的把握将更加复杂,VTE的防治更具挑战性。

所以翟振国教授团队与欧洲专家团队共同撰写了《新冠肺炎并发VTE的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并率先发表在国际血栓杂志上,以期能对全球的临床医生救治新冠肺炎合并VTE风险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虽然经近几年的努力,我国VTE的预防率有所提升,但是仍没有达到国际水平。

如何改善我国质控能力,翟振国教授指出,项目建设是提高质控能力的重要举措,这里面包括中心建设问题,包含区域联盟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不同的层面,来提高我国的质控水平。另外,还应思考在真实世界中,为什么现在统计的数据当中VTE发生率还是居高不下?我国的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因素和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国外到底有没有差别?比如像内科患者、外科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模型也是用的国外的评分,到底中国人群适合不适合呢?用这些指标来评价我国患者的评估率和预防率,准不准确?怎样能够提高我们国家高危患者的VTE预防率等。

最后,翟振国教授总结到,做质量改进,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实施三步走战略,加强临床研究,探讨出适合我们中国人群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适宜的预防策略,从而减少VTE事件的发生。而这需要呼吸界同仁共同努力,来推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VTE,新冠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