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鸿院士:我国医学研究要从知识驱动向临床问题驱动转变

2022
01/11

+
分享
评论
申梦霞 / 健康界
A-
A+

为何巨大的科研投入真正落到提升器械和药品研发水平上却收效甚微?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当前我国医学研究亟需解决的严峻问题之一。

据统计,2019年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各国占比中,我国占比为8%,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2018年我国共发表论文208万篇,其中被引用论文数为193.5万篇,发表量及被引用数排名均为全球第二。

然而,我国国产医疗器械产品仍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药品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形势之中。为何巨大的科研投入真正落到提升器械和药品研发水平上却收效甚微?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日前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举办的“2021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我国医学研究范式亟待更迭,要从知识驱动型为主导向临床问题驱动型为主导转变。

董家鸿认为,当前医学研究的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驱动型,其内在动力来源于科学家的个体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种是临床问题驱动型,其内在动力是真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实用价值来说,前者是非功利性的,遵循默顿规范,认定理论进展可带来无尽应用前景;而后者是功利性的,是围绕社会实践需求的研究,以研发新颖、实用的科技产品为目标。

“在早期,知识驱动型创新研究确实推动了科技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然而近年来,这种研究范式陷入了瓶颈。”董家鸿表示,知识驱动型研究范式难以对复杂人体系统以及复杂的疾病现象和它的本质作出深刻的、科学的解析,其孤立性的、以学科为界限的组织形式,制约了其创新能力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而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范式则相反,其组织形式是开放的,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其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同时还考量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在董家鸿看来,医学研究的价值可以通过论文来体现,但不能唯论文。“脱离临床的医学研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董家鸿强调,必须转变当前医学研究的范式,形成闭环的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思路。首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定义其科学与技术问题,再进行学术研究,获得解决方案,最后回到临床,通过应用来检验与完善。这就是临床驱动的医学研究范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学研究,董家鸿,临床驱动,科技创新,医学创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