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疫情之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全力打造“互联网医疗 + 老年慢病管理”新模式

原创 2021-12-20 20:18 何旭(特约) / 健康界

我国现有确诊慢病人数约2.6亿,探索“互联网 + 慢病管理”是现代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在当前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快的背景下,慢病患病率逐年增高,我国已进入慢病高负担阶段。尤其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传统诊疗模式和患者就医观念正悄然发生改变,因此如何找到常态化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据了解,我国现有确诊慢病人数是2.6亿,并以5000万/年的人数不断增加,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6.6%,慢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 79.4%。因此,慢病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其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慢病患者健康效果的最大化。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加速,由此延伸出的慢病发病绝对数增多、病人生存期延长等种种因素,给慢病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原先的慢病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医院报告的慢病病人重复多,导致核实所花费的工作周期变长;城区扩大,乡镇的合并,病人地址变更等因素导致了随访难度的增加;数据更新不及时,资料利用不充分,无法适应当前慢病防治对信息快速、准确的要求,同时又影响了社区慢病病人管理等;此外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递数据,除了容易发生漏报和迟报现象外,信息安全也存在隐患,这不仅增加了数据统计的难度,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基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均提出推进“互联网+”医疗,实施慢病综合防控战略。探索实现“互联网+”慢病管理,成了现代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医疗政策驱动、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处于病人自我管理、医患沟通管理和第三方服务融合发展阶段。为满足不同患者需求,医院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需求分层,拓宽服务边界。并且,慢性病的主要群体是老年人,随着部分高知、富有老年人的增多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围绕线上 + 线下、“药-医-险-养”一体化闭环式的老年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也逐渐成为一个可行、可期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发起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搭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针对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均设立了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和基层医疗机构也结合实情开展了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形式多元化,智能终端APP和移动端是互联网医疗两个重要的渠道。面向病人的智能终端APP主要是获取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社交沟通或购买医疗产品的网站;移动端以手机 APP 软件和微信小程序为主,如WellDoc、eHealth、微医、糖护士等;面向医护人员的智能终端APP主要用于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信息、数据分析、工作提醒等,移动端用于查看病人病情、在线答疑等。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随访仍以电话、门诊、家庭访视和讲座等形式进行。与年轻人相比,因功能衰退、疾病、既往就医习惯、我国基础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等因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需求不高且健康素养水平也低。互联网医疗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就医体验,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互联网医疗尚属于一个新兴医疗模式,其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很多人并不了解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的重要原因,老年人更是知之甚少。

并且,各医疗机构因互联网应用需求不同、数据安全与共享等问题常采用定制化系统,在管理、配套服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病人的就医体验。在老年人群体中,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多数以老年机为主,对智能手机常用功能,如图片发送、视频语音聊天、扫码、在线支付等操作不熟悉,即使在子女和其他人的多次指导下才能学会操作,但是又因记忆衰退、遗忘规律、软件功能使用频率少等因素常忘记操作方法。因此,需要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互联网医疗 + 老年慢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互联网,慢性病,老年人,慢病管理,互联网医疗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