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措并举,才能改变儿童用药种类不足的困境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近日,多家媒体聚焦儿童用药难题。比如,在部分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上,我们时常会看到“口服,一次15-30毫升,一日三次,小儿酌减”的表述。然而,“酌减”是指减量多少?若过量,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吗?少一点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这些疑虑让家长心里没底。
长期以来,儿童专用药供给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导致的分不准、不安全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儿科用药的痛点。“手工拆分剂量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由于大部分药片、胶囊没有分剂量标识,特别是1/3、1/5、1/7等分劈属不规则分劈,更不容易把握剂量,而低于1/5片的分劈也不好操作,且分剂量越小,结果偏差也越大,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因滥用、错用成人药而导致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的案例增多,比如:
1)2019年,湖南一位5岁的儿童因身体过敏服用抗过敏药物,医嘱说明服用3/5,但孩子的爸爸误以为是服用3-5片,给孩子一次性服用了5片药,导致孩子昏迷不醒而被紧急送医。
2)2021年初,河南一位6岁的男孩也因为过量服药而造成药物中毒。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有下列几种“短缺”情况:
一是儿童用药品种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3500余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60多种,占比不足2%。
二是儿童专用剂型和规格偏少。《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0%的临床基本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型,95%以上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未配备专用量器。与《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相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中儿童药品无血液制品、新生儿特殊用药,未收录刻痕片、可压碎片、肌内注射剂等儿童适宜品规,两目录药品品种重合率仅35.2%。目前我国临床儿童用药规格仍是在成人规格剂量上分剂量使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是大量儿童基本药品供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一项研究显示,在纳入研究的67家医疗机构中,43.29%的机构出现过儿童用药配送不及时的情况,50%的机构出现过儿童用药品种临床必需但无法保障供应的情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