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提高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用药方能“有的放矢”

原创 2021-11-10 19:36 何旭(特约) / 健康界

微生物送检较低的原因有哪些?对细菌耐药有多大影响?如何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2021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专项行动指导意见,旨在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遏制细菌耐药、提升治疗效果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性逐渐增加,这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细菌耐药对感染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文献报道,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年因细菌耐药造成的死亡病例达到5万多例;有些学者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感染患者死于无药可用,死亡人数可能超过肿瘤。因此,遏制细菌耐药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重视微生物标本的规范送检,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精准治疗,可为耐药菌防控和抗菌药物品种管理等提供充分的依据,实现感染治疗和预防的最佳效果,减少不必要医疗支出,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发布《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明确规定:“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的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在此之后,为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强调微生物规范送检的重要地位,精准的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减少细菌耐药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是临床最常使用的药物类型,是对抗细菌感染的主力药,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谨慎,要做到合理、规范。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微生物送检是必要环节,但落实情况较差,目前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较低,尤其是一些检测能力较弱的医疗机构,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普遍,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时有发生,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病原微生物耐药率上升。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并充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疾病诊断、治疗结果评价均依赖于标本检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准确的微生物检验是耐药控制的基础,控制耐药必须准确掌握细菌耐药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并采取有效干预。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分离导致感染的真实病原菌,掌握细菌耐药变化趋势,可以构筑高质量的耐药监测体系。

然而,在传统管理工作中,发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普遍较低,导致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致使发生诸多严重问题。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其严重影响致病菌的诊断,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经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大多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其他普通医院相对专业能力较弱;

(2)临床医生对微生物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临床工作中常出现一些高度怀疑感染,但未做微生物检查而致病情迁延不愈的病例,这与临床医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有关;

(3)医护人员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对该问题不够重视,导致采用、送检流程以及方法出现问题,而在执行方面也有问题,医护人员对待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条例不够重视,不执行相关规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微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药,病原学检测,耐药性,细菌耐药,微生物标本,抗感染治疗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