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 | 熊利泽:创新提升医疗价值
在医学创新中,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5月1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她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服务我国医学创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药物研发,促进医疗卫生行业自律性,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9月17日,在“2021中国医学创新峰会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之一”的“创新趋势”论坛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在演讲中提到,医学创新中,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健康界根据熊利泽的现场讲话内容做了梳理,略有删减:
我曾经作为中国医院院长代表团成员访问过美国,以前美国医院管理者说“病人没钱,就不能做任何治疗”。奥巴马医改后,美国医生说:“如果病人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医院就没有钱,医生也没有收入。”
我听完了后,震撼了一下,中美医改的方向虽然不一样,但是如果我国医院总能够用最便宜的成本,最好的服务,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那么医院就会受到欢迎。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
过去十年,全世界医院管理的方向是价值医疗,那么中国的价值医疗怎么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我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后,请武汉同济医院同仁来帮助指导。以前经皮肾镜取石手术要用全身麻醉,有的病人不愿意全麻,或者老年人全麻就会有问题。
能不能在超声辅助下做椎旁神经阻滞来完成这样的手术,术后尽快恢复和出院?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在很多医院仍然是需要全身麻醉,做很复杂的手术,上海四院现在能够在局麻下用射频技术来完成手术,病人不需要住院,术后一个小时就可以回家,这就是创新带来的益处。
我是麻醉医生,以前气管插管操作很复杂,年轻的时候,我看老师说“听着病人的呼吸音就能把气管插进去”,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我也能干这个事儿,成为一名好医生,最后你会发现,“盲探”的方法会造成病人呼吸困难,水肿等损害。
后来,人们发明了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引导插管,人们开始用可视喉镜插管。可视喉镜使插管变得容易,一般的护士接受训练后就可以操作,都能够看到在什么地方把管子给放进去。让操作变得特别容易,这就是创新。
现在这个产品在中国一年的销售额在1.65亿左右。 接着我就给研发人员一个任务,能不能完全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行气管插管。
过了三个月,那一帮工程师来找我,表示不可能让一个机器人左手举着喉镜,右手举着管子,这怎么能够把管插进去?最后我说:“长得像人的,就是机器人吗?全自动、能把管插进去就行。”
加拿大发明了一个Kepler Intubation System(开普勒插管系统) ,医生在后面操作机器臂,就能把管插上。当时我看了以后,觉得真没有意思,与其用机器臂插管,还不如医生自己插管。
直到这次新冠疫情,我突然发现它的用处,假如医生插管有被污染的概率,而机器臂插管,医生可以站得很远,可以隔着玻璃,可以在10米之外指挥机器臂去插管,这就变得特别有意义,任何的创新都有它的实用意义。
同样的,口腔结构是那么的明显和一致,一定能够通过导航把管插进去。现在全自动的车,在高速路上可以开那么快,我曾经坐全自动驾驶的车里,时刻担心它是不是有问题,结果没有什么问题。
心脏手术后AKI(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发症,原来我工作的医院西京医院心脏外科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即使如此,AKI病发症在复杂心脏病手术中的发病率为64%,而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只有25%。
所以当体外循环时间变长的时候,会发现尿袋中的尿在逐渐变红,这是游离血红蛋白增加的原因。病因是体外循环造成的红细胞膜破坏,造成游离血红蛋白增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剩余70% 认证后阅读全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