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百年协和丨荆志成:开创中国肺血管医学新纪元
在协和迈向新百年之际,荆志成愿将这份重大的荣誉作为贺礼献给协和!
穿越世纪的风雨韶华,百年协和历久弥新。202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迎来了建院一百周年生日。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临床大师、教育大师、科学大师,也有在临床岗位上敬业奉献的协和大夫,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
近日,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心脏病学杂志《欧洲心脏杂志》(影响因子高达29.9),刊登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荆志成教授的个人专访,致敬荆志成教授在中国肺血管医学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在协和迈向新百年之际,荆志成教授也愿将这份重大的荣誉作为贺礼献给北京协和医院!
《欧洲心脏杂志》刊登荆志成的个人专访
成立于1921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历经百年风霜,始终矗立在中国医院的金字塔尖, “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道出了协和在中国医学史上分量。连续多年“国考”第一、连续十一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第一的协和,用成绩证明着其辉煌与实力。
北京协和医院被誉为中国心脏病学的摇篮,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多项第一,包括第一份心电图、第一例食管贲门癌开胸切除手术、第一例全肺切除手术等等。其中,1928年记录的第一份心电图,开启了中国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新纪元。
1921年9月30日记录的第一份3导联心动图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脏病学科主任,荆志成感到无比自豪,他领导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不断开展前沿研究,并探索出了诸多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在攻克肺动脉高压这条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71年8月,荆志成出生于安徽祁门黄山脚下一个以红茶闻名的小镇,七岁时,举家搬到山东省,在那里,他受到了中学老师的启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989年,荆志成就读于潍坊医学院并于1994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肺心病专家程显声教授。
在面临选择今后研究方向时,恩师程显声教授的一句话起到重要指引作用:“肺动脉高压是目前国际难题,一旦有突破,那将会带动心血管病、呼吸乃至血管生物学领域革命性的发展。”经过短时间考虑,荆志成决定投身到肺动脉高压事业中去。
让荆志成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他在阜外医院三病房管的第一个患者,来自湖南、年仅10岁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卵圆孔开放的儿童,她在当地被误诊为房间隔缺损而手术,术后反复晕厥而在当地多家医院宣告不治。
就在患儿父母等着买票回湖南近乎绝望的时候,程显声教授收治了她,并尝试使用钙拮抗剂治疗。荆志成连续三天寸步不离守在患儿身边,每半个小时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幸运的是,这个患儿是极少数钙拮抗剂敏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之一,程显声教授力挽狂澜挽救了她的生命!让荆志成倍感欣慰的是,这个患儿后来大学毕业,并成为一名活跃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志愿者,用业余时间撰写一些有关肺高压的科普文章,宣传肺动脉高压知识。
肺动脉高压是一个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的恶性疾病,被称为「心肺血管系统的癌症」。传统药物治疗时代,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 5 年生存率仅为 20.8%。彼时,中国还没有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特效药,许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和成人因肺动脉高压被诊断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正是这一困境激发了他对肺动脉高压孜孜不倦地探索。
由于当时国际交流匮乏,国内对肺动脉高压诊治观念仍然较为落后,患者预后非常恶劣。由于先心病、结缔组织病、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的高发,肺动脉高压就像一个无法征服的巨大漩涡,吞噬着许多患者的幸福和家庭的希望。
身负着改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使命,荆志成于2004年赴法国深造,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除了学习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他也接受了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培训。
荆志成和两个法国导师的合影
学成归国后,荆志成带领年轻医师诊治了数百名病情危重肺高压患者,并在高润霖院士和胡大一教授的帮助下,起草并发表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发表于200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极大推动了国内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疗。
从无药可治到病有所医
在2006年之前,国内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一片空白,临床医师对此疾病束手无策。2007年,荆志成团队在国际权威胸科杂志CHEST发表了中国第一项肺动脉高压患者注册研究结果,报道了中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9%和21%,仅仅相当于美国1986年时的情况。
2006年之后,波生坦、伊洛前列素两类靶向药物相继在国内批准上市,打破了肺动脉高压无药可治的僵局,给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国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的研究也得以完成。
荆志成带领团队在青海支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的努力,2011年荆志成团队再次于CHEST杂志公布了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最新生存数据:患者3年生存率从2007年的39%提高到2011年的75%,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John Hopkins大学的保罗哈桑(Paul Hassoun)博士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肺动脉高压》的述评,他引用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话“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为之震动”,对这一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波生坦、伊洛前列素等靶向药物改变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命运,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得肺动脉高压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昂贵的费用使绝大部分患者陷入“有药吃不起”的困境。
为了解决靶向药物种类少、价格昂贵等实际问题,荆志成领导了国内几乎所有上市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牵头完成了EVALUATION 等一系列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试验,并在2010年欧洲心脏学会年会(ESC 2010)口头报告了伐地那非可有效安全治疗肺动脉高压这一重要发现,引起全球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得当年欧洲心脏学会青年研究者奖。
巨大的荣誉让荆志成更加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他继续在肺血管医学领域勇攀高峰。荆志成积极参加全球罕见病新药研究,他所提供的研究数据质量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高度评价,这也预示着,中国将在全球罕见疾病临床试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身负使命,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2008年到2013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的五年间,荆志成逐渐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并积累了创建和管理研究中心的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