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负重前行,6位行业大咖直指未来趋势及挑战
8月25日晚,心血管防治领域六位医院管理者齐聚《北斗夜话》——【质管与科研·铸就健康中国“心”发展】线上论坛,共同分享“心血管疾病治疗质量管理”及“科研带动心血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与标杆实践。
2021年7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印发,公布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推算出的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高达3.3亿,心血管死亡占据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都在导致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且因为存在医疗水平地域差异较大、患者重视程度不足等痛点,我国心血管防治工作正在负重前行,
面对这些问题及挑战,8月2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上海市胸科医院医疗副院长侯旭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党委书记孔祥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黄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崔炜六位重量级嘉宾齐聚《北斗夜话》——【质管与科研·铸就健康中国“心”发展】线上论坛,共同分享“心血管疾病治疗质量管理”及“科研带动心血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与标杆实践。本场论坛由健康界主办、赛诺菲特别支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担任开场嘉宾。
“近些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胸痛中心建设是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抓手。”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在《“新”前瞻:未来心世界—中国心血管风险防治趋势》的主题演讲中介绍,截至2020年,全国已经注册的胸痛中心已经达到4000余家,其中通过国家认证的已达1600多家,覆盖全国90%的地市及县域等。
虽然胸痛中心不算少数,但钱菊英看到,实际上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现状与国家指标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心血管疾病的未来趋势一定是以预防为主并注重生命全周期的治疗管理。中国心血管风险防治已具规模,初步建立相应防治体系和相关规范,并将经验付诸于文。”她强调并展望,“未来的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需要从政府到医患的全方位参与,激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毕竟为我国这类疾病防控的持续改进带来全新希望。”
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侯旭敏与钱菊英观点一致,都十分看好胸痛中心对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3个观点:第一,全国胸痛中心在推广规范化治疗过程中,仍有诸多数据的欠缺。所以针对心血管病治疗,是否有可能根据不同专病去探索标准化、结构化的病例模板。第二,DRG对收治危重症的专科医院来说未必获益,因为其病种分类还是比较粗糙,所以专科医院未来需要更多发声,更多参与到医改中。第三,心血管疾病的科普工作相当重要,不仅要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更要提升他们自我早期防护能力。科普工作会在整体心血管防治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党委书记孔祥清着重对“科研带动心血管学科发展”话题,提出了“源头创新”的概念。他举例,如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现在有很多方法进行控制,但我个人觉得所有的控制是一种被动的控制,且正是因为这种被动的治疗导致了药物要终身服药。“所以可不可以拓宽思路,考虑从源头上出发?”他表达疑惑并认为,“从创新的源头上进行基础领域的研究,是不是能真正实现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副院长则从“诊疗同质化”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推进区域整体的心血管慢病防控中,我们就发现很多问题。”黄恺说到,“设想一下,若将病人真正按照分级诊疗模式放到一级医疗机构去诊治,其水平和能力是否能够达到和上级医疗机构同质化的诊疗结果?”他随后给出答案:目前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据他介绍,医院正在湖北地区联合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建立一个心血管专科的信息系统,最终希望实现推动并改变学科中某种疾病的治疗方式的效果。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崔炜看来,创新可以做一个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做一个很小的修正。他从2020年的一项研究课题举例——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的不同测量方式对测量结果是否有影响,没想到最后对课题评述的专家十分感兴趣,进而展开了更深的研究。“尽管这些事情很小,但我们也可以做许多尝试,从而进一步推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提升。”崔炜说道。
论坛最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担任总结嘉宾,表达了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未来的期望。本次论坛中,各位嘉宾都分享出独到思考和典型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