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当生死“零距离”,你将如何选择?

2021-08-19 16:18 北京大学

北大首部观察型行医纪录片《心外纪事》正式发布,温暖讲述医者担当!

如果一台择期手术有20%的机率失败

作为病人

能否将自身安危全身心托付给医生?

如果一台手术的成功率仅有八成

作为医生

是否还有勇气顶着压力,

去挑战并完成?

面对疾病

医生和病人究竟要怎样配合

才能够共同克服难关?

8月19日

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北大首部观察型行医纪录片

《心外纪事》正式发布

当生死“零距离”

医生与病人相互信任与支撑

将痛苦改写为奇迹


当生命托付于你,你会如何选择?

2019年以后,王淑亭就24小时离不开人了,

入院,出院,入院,出院……

“甭说抢救,病危通知书我都签了好几回。”

薄薄的病历册里,

杜夺月细心记录了母亲过去的情况。

“这是2014年的造影……这是去年9月份的……”

髌骨骨折手术、腹主动脉瘤、

起搏器、放支架、心绞痛、多次入院……

凌医生合上病历册,

长叹一声:“那好,把这收好吧。”

杜夺月其实已经做好了北医三院不接收的心理准备,

“别的地方,像我们这种毛病多的,不收。”

万幸又寻得一线生机。

见到凌医生,他头一句话就是,

“您是凌主任么,赶紧救救我母亲吧。”

“要不不做了……这么大的手术,多受罪啊。”

面对小姑的反对,杜夺月轻轻地说:

“说实话,我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最后一搏吧。”

面临压力与风险,

责任与担当,

身为医生又该如何抉择?


王淑亭高龄79岁,

肺功能差,肾脏功能处于边缘状态,

血管病变严重,加上严重贫血和腔隙性脑梗,

手术情况不容乐观。

病例讨论会上,

心脏外科的医生们众说纷纭。

“手术有20%的失败率,

而且手术之后可能致残,可能无法脱机,

可能离开不了监护室,可能还要花很多钱。

这就是高风险。”

“手术都能完成,但她能够获益多少,

是延长寿命还是提高她的活动度?

手术不是万能的,人的生命总有终结。

到这个阶段,

已经不是外科手术能够干预的问题了,

是超过医学本身的事。”

“劝你们别做。”

面对绝境时,命悬一线的人仍心存希望。

最终决定前,王淑亭躺在病床上说:

“我在家里那些日子生不如死,

我就想着做手术万一我能做好了呢?

做不好,我也就不受这个罪了。”

“你的任何一个决策,

可能加速她的死亡,

也可能拯救她的生命。

这是很难的,

没人能帮你做决定。”

面对同事们反对的声音,凌医生目光坚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

不能因为我觉得手术风险大,

就剥夺了她这个权利。

担心一系列合并症增加手术的难度,

但并不是不应该做手术。

你给她做手术,不是担心她扛不住而不做,

而是你去想办法,让她能够扛得住。

这不就是医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吗?

冠脉搭桥,

需要在1毫米到2毫米直径的血管上做吻合,

做一个吻合口需要十五六针左右。

微创搭桥,

是通过一个肋间的切口完成,

直径6公分,

对外科医生的要求很高,

要在腿上取一根血管,

接到心脏上。

凌云鹏说:

“您自己要有信心。

您有信心,

我们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对于凌医生以及即将进行的手术,

王淑亭满怀信任:

“好几十年的困扰,

找到凌主任,就踏实多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

凌医生和儿子杜夺月,

在背后默默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与痛苦……

“病人条件非常不好。”

“手术一旦做了,便没有退路。”

术前风险沟通会上,医生们坦诚相告,

但……

“尽最大努力,把手术对她的创伤降到最低。”

杜夺月低声请求:“拜托。”

凌医生回答,简短却坚定:“好!”

“睡一宿觉,明天准备战斗。”

无影灯下,生死再次交锋

手术室里,

这是希望与绝望的较量。

“要取一个1.5毫米的血管,

把它从胸壁上游离下来,

还得保证完好,不能有损伤,

然后把它缝在心脏上。”

一旦取坏,没有任何替代性方案。

“如果发生意外情况,

我们是没有后手的。”

老人被推进手术室,

医生们在高强度的重压下,

与时间较量,

向奇迹奔跑。

手术长达6小时11分钟,

随着“哗哗”的声音响起,

血管桥顺利接通。

候在手术室外的杜夺月喜出望外,

提出要送上一面锦旗。

凌医生笑笑说:

“在心里就行了。”

术后,王淑亭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都正常。

“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棒?”

凌医生笑着,握住王淑亭的手。

“很早就知道做医生就是如履薄冰。”

凌云鹏深知,他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一种疾病,

更是一个个珍贵的生命个体。

是精湛的医术,沉着的态度,

和医患间坚定不移的信任,

共同铸成了这份温暖与奇迹。

《心外纪事》进入尾声,

但无数动人的情节,

还在继续被书写……

《心外纪事》采用纯纪实跟拍方式,

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到,

医者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

感受到“医患间和谐共进的情感”。

在医学与社会大众认知之间,

在医者初心与患者信任之间,

搭建起一座桥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

在他所著的《医学的温度》中这样说:

慢慢地,我懂得了,

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

还需要安慰,

和对医生的信任。

我不能骗人,但必须学会沟通,

我渐渐学会了如何跟病人说话。

与此同时,

我拼命地工作和学习,

只要是有助于解除病人痛苦的事情,

就竭尽全力去做。

韩启德教授真诚讲述“医学的温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建平主任认为:

医学是人学,医学需要温度。

如果我们每一位医生,

都能像纪录片中凌云鹏主任那样,

给一个冰冷、甚至是残酷的过程加加温,

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中心,

为病人着想,勇于担当,敢于奉献,

和病人家属一起共闯难关,

我想,

病人和家属一定会反馈相应的温度,

这种温度是医生不断追求进步、

不断勇于担当的力量源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北京大学,医师节,观察型,行医纪录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