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这些中国学者榜上有名
今年共有8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成功入选欧洲科学院。其中包括来自深圳大学的蔡志明教授、清华大学的饶子和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的张力伟教授等三位医界专家。
日前,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以下简称欧洲科学院)公布2021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共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229位学者当选。
据介绍,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是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共同倡导创立,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欧洲科学院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该院院士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目前该院共有院士约4500人,其中包括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科学家在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后才获得诺贝尔奖。
据悉,今年,共有8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成功入选欧洲科学院。其中包括来自深圳大学的蔡志明、来自清华大学的饶子和和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张力伟等三位医界专家。
简历如下:
深圳大学 蔡志明教授
蔡志明,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泌尿生殖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副主任,国家泌尿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泌尿生殖肿瘤中心副主任,国家肿瘤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鹏城杰出人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泌尿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NIH癌症研究所特聘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兼深圳市医学会会长。
自1984年至今在深圳医院工作;1996年起先后任深圳市罗湖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21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我国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和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获政府资助10多亿元。
坚持基因研究30年如一日。发现膀胱癌表观遗传新机制,被国际誉为揭示了肿瘤发生的“染色质重塑-肿瘤抑制理论(Remodeling Tumor Suppressor Theory);并把原始科学发现用于研制“工程化”免疫细胞,精准识别和治疗实体肿瘤,取得显著的效果。先后承担国际和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Menthod 、Nature Biotechnology 、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发表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1257分,他引10797次;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18项,获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医学硕士、博士(后)110多名。
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院长、《科学中国人》年度封面人物、中国产学研结合创新奖、中国医院管理创新奖、国际未来医院创新奖、深圳市科技奖“市长奖”等荣誉。
清华大学 饶子和教授
履历
1973 -1977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本科毕业;
1977 -1979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北京胰岛素结构研究组 研究实习员
1979 -1982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
1982 -1985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85 -1989 墨尔本大学医学院 & St Vincent Institute 博士
1989 -1992 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博士后
1992 -1996 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
1996-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2006-2011 南开大学校长
2003-200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2000-2006 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与方向
饶子和院士长期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在流感病毒、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等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手足口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人类重要病原体的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饶子和院士团队已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401篇,其中包括在Cell、Nature、Science 三大科学杂志的主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3篇,被引用逾21,500次。饶子和研究团队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工作,获得专利授权37项。
学术荣誉与奖励
奖励
1999年 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奖”;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2003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第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
2006年 陈嘉庚科学奖
2008年 首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4、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研究员(2014)、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2015)、哥拉斯哥大学(2008)和香港浸会大学(2009)荣誉博士,欧洲科学院通信院士(2021)。
学术服务
2008-至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主席
2015-2017 中国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创始人
2014-2017 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 (IUPAB) 主席
2010-至今 Protein & Cell杂志创始人和主编
2005-2008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席
2004-2006 中国晶体学会主席
首都医科大学 张力伟教授
张力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脑肿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世界颅底外科学会(WFSBS)执行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外籍会员。
张力伟教授长期致力于脑干及颅底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围绕临床诊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累计获批科研基金4500余万。在中国国家脑肿瘤登记注册研究平台搭建与全国性脑肿瘤协同研究网络构建与应用、脑干及颅底复杂肿瘤综合诊疗与神经功能保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以及脑干胶质瘤基础研究领域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Nature Genetics, Acta Neuropathologica等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被引用700余次。其中,针对脑干胶质瘤特异性的PPM1D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的发现,被国际同行称为“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在脑干胶质瘤发生机制及治疗分子靶点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被NEJM、Lancet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顶级杂志引用达百余次;针对脑干胶质瘤开展液体活检的研究成果,为脑干胶质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动态监测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方法,颠覆了目前以MRI和取得组织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诊疗模式,推进了脑干胶质瘤的精准诊疗进程。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十层次人才,第五届中国医师奖,第三届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学术奖,出版专著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项。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余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