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明医改看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未来,精细化、精益化、精确化管理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向管理要效益、向流程要效率、向创新要收益将成为常态。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2021年6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7月6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再一次明确提出:将以推广三明经验为抓手,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经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三明医改再一次走上了前台,成为医疗改革的风向标。我们有必要结合近年来国家医疗改革的新举措,回望三明医改对我国医疗改革的影响,从中窥见医疗服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医疗服务已经从市场为主导,变为政府市场双重指导
三明医改起源于2012年,缘由是三明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城市,医保基金持续亏损,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这样的状况何止是过去的三明市,更是今天全国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共性问题。
为了彻底改观这一恶性循环的局面,福建省、三明市政府决定从“根”拨起,探索出一条中国医改的特色之路。三明医改形成的政府主导托底、成立医疗保障局,破除以药养医,建立新型薪酬制度、构建医联体医共体等医改经验已经成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的成果,足见三明医改在中国医疗改革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剖析三明医改之所以成为国家卫生政策制定的参考模板,又或是各省市学习的榜样,原因就藏在对医疗服务本质属性的理解中。医疗是一项关乎人的生命健康的全周期、全系统工程,它与教育、养老并称为“三驾马车”,有着强烈的公益、福利和政治属性。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服务,是一件特殊的商品,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能够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前提,更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个权利关乎到民族发展、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执政基础,关系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政治局面。
许多50后、60后怀念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分层、分级、分点,“村有村医、校有校医、厂家厂医、公有公医”的医疗保障体系。这种以工作岗位、身份地位、地理环境来分诊患者的就诊去向,是不符合疾病发展规律的,也是当时受限于医疗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的无奈之举。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开始“放手”,让市场经济这双“手”来撬动医疗服务能 力的提升。此时,原有的医疗保障体系被打破,允许患者自由流动、允许医院自由竞争、允许社会资本举办医院,成指数般扩大医疗服务的能力。
但由于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无限追求,出现了挤兑医疗优质资源的现象,导致出现看病难的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与过多强调商品服务功能,忽略其人权保障功能,忽视其社会安定功能是分不开的。而三明医改把政府办医重新提到了主导地位,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纳入政府预算,明确了政府的投入和监管机制,让医疗逐渐回归公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中,政府这只手将取代市场这只手重新成为主导力量。政府办医、管医重新成为主要方式,医疗服务将成为一项公共事业服务。这样,医疗“盈利”将不再是主流,公益性凸显。医疗“营利”将是公益性医疗的重要补充。医疗“赢利”将集中于非医疗诊治范围,非普通大众层级,以消费性和特需性服务为主体。
医疗收益已经从物质收益为主,变成智力技术双重收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