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京协和医院何以百年长青 | 2021健康界峰会

2021
05/23

+
分享
评论
张斯文 / 健康界
A-
A+

百年的新起点,扬帆再启航。

5月22日下午,2021健康界峰会北京协和医院专场论坛如期举行。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韩丁

论坛上,7名科室管理者集中讲述北京协和医院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创新之路,分享基业长青的密码。论坛由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主持。

黄宇光:让传承成为一种习惯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黄宇光

1985年初到医院的黄宇光对协和前辈们彼此间的称呼印象十分深刻,“协和前辈们彼此间的称呼都是‘大夫’,因为‘大夫’是我们感到亲切而又尊敬的一种称谓。”

据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1951年,医院赵俊大夫在胸外科侯幼临大夫的指导下正式成为麻醉专职医师,从美国学成回国的谢荣教授也随之加入。1952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麻醉组正式成立,组员包括谢荣、赵俊和罗来葵三人。新生的麻醉组在谢荣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壮大、蓬勃发展。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赵俊教授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建立了以临床为基础,科研创新的发展道路。在赵俊、谢荣、罗来葵的共同努力下,协和麻醉科创建了吸入麻醉、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氯胺酮麻醉、椎管内麻醉及针刺麻醉等技术,满足临床手术的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我们深知,唯有传承,才能创新。“据黄宇光介绍,近年来协和医院麻醉科响应医院党委号召,建立“一对一”手拉手机制,专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呵护和关怀,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此外,2008年起设立的“协和麻醉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十余年,反响强烈,广受好评,已然成为了麻醉科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在协和工作是幸运的”黄宇光说,“我相信,协和在迈向新百年的征程中,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让传承成为习惯,让创新成为可能,这样协和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刘正印:将协和精神带到抗疫前线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教授  刘正印

时钟倒拨回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肆虐。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北京协和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吹响驰援武汉的号角,医院感染内科教授刘正印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披甲出征。

2020年2月4日下午5点,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由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整建制负责的ICU病房正式启用,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个“主战场”。

从病房启用到次日凌晨六点,刘正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带领团队集中收治了18名危重症患者。“第二天早上交班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湿透了,但为了病人值了。”刘正印回忆说。

时至今日,刘正印依旧记得在他们接管的病房里,有一位80岁的老人因为病情恶化最终没有抢救成功。老人去世后,家属毫不犹豫的同意了遗体捐献,并对协和医院的援鄂医疗队员说,“你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患者,我知道你们都在拼命救她。”

援鄂期间,刘正印晚上会习惯性的看看整个院区病房里的灯光情况,亮着的灯逐渐少了,意味着重症病区的患者逐步回到了普通病房,医疗队返京的日子也就近了。

在整建制接管ICU病房,度过了整整80天后,2020年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返回北京。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永恒的信念,守护健康、守护生命是我们终生的职责。”刘正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发言依旧铿锵,这也是协和精神在抗疫第一线最鲜活的诠释和体现。

张福泉:平台、人才和氛围是科室发展三要素

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  张福泉

“科室发展要有平台,有院领导和兄弟科室的支持;要有人才,有长期的培训规划和明确目标;还要有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让科室长久的发展下去。”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泉如是说。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时,就成立了放射科,当时由美国放射学家郝济时(Paul C. Hodges)担任首任主任。协和建院后,放射科很快引进当时极为稀有的放射性镭,开始应用放射治疗,此时科室有诊断和治疗两个部门。据《北京协和医院年鉴》,1922年的镭治疗报告显示,共治疗85例患者、145处病灶。当时的治疗主要是由外科、妇产科和皮肤科医生来实施。协和是国内最早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医院。

郝济时教授回美后,1928 年国内放射学鼻祖谢志光教授接任协和放射科主任,是第一位中国籍放射科主任。

上世纪三十年代,协和放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协和放射科的人才和设备在国内首屈一指,有了更多的镭、X线治疗机,以及更多从事放疗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专门的物理师。

1985年,协和医院决定建立独立的放疗科,由周觉初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医院购买了一台法国的加速器和一台模拟机以及治疗计划,放疗科开始了新的创业和发展。严格的质量管理、严格的用人机制、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奠定了科室发展的基础。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等中心治疗、近距离后装治疗。

建科35年来,协和放疗科在医院的支持、各科室的帮助和全科同事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科室自2000年开始实行晚间加班治疗。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病人数逐年增多,加班时间不断延长,经常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治疗,周末、节假日进行设备维护、质控等工作,常年不断。目前,协和放疗有三个区域,有国内一流的治疗设备、科学严谨的质控流程,每天治疗约500例病人,治疗技术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

“今年我们将搬入转化医学综合楼,有更好的设备和更好的环境,未来的协和放疗人将作出更大的成就。”说起未来,张福泉信心满满。

朱惠娟: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有创新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博后办主任  朱惠娟

2016年,在人社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关心与支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较早创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自2016年招收首批学员以来,5年间共招收243人,招生人数和覆盖专科数逐年递增,从2016年20名学员、6个专科到2020年70名学员、22个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创办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为此,医院成立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办公室,组建专属导师团队,全部临床骨干带教团队助力培训,紧密围绕“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为学员制定进阶式、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不断优化改进。通过高强度、高密度培训,学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达到较高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博后办主任朱惠娟表示,“作为中国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的先行者,我们将向兄弟院校推广和交流成功经验,共同推动中国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

健康界了解到,为推广协和的成功经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已下发了《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工作的通知》,明确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临床医学拔尖人才为目标,以高水平医院和研究型大学联合培养为主要途径,坚持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这意味着,“协和经验”已经上升为国家高端医学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安排。协和医院通过推广人才培养经验、输送精英医学人才,带动全国住院医师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再立了新功。

吴欣娟:推进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离不开护理人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欣娟

“三分医,七分护”,护理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工作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两个着力点,北京协和医院的护理工作也在不断拓展。

“健康中国行动包含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3大方面,健康知识科普行动、合理膳食行动等15个重大专项。”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欣娟表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监测、评估、咨询、指导、危险因素干预全过程,根据各人群特点,为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健康干预,这些都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责任。

这也对护理人员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内容覆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延续护理,工作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向养老院、社区、家庭不断拓展。

吴欣娟回忆说,40多年前她刚参加工作时,主要工作内容还是在于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而如今医院护理工作已经拓围到了健康教育、延伸护理等,同时医院对于专科护士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作为护理人要主动作为,勇敢担当,满足人民大众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全过程的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护理人的智慧和力量。”吴欣娟期望。

朱以诚:“织”一张网让罕见病不再罕见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  朱以诚

据WHO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但事实上,罕见病患者并不罕见,因为目前已知的罕见病数量有70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遗传性疾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介绍说。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预估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这一数据远超我国卒中患者人数,并且罕见病实际诊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这也给患者、协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于整个罕见病诊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规范,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罕见病专家委员会;印发包括121种罕见病在内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及诊疗指南;建立罕见病协作网络,开展病例登记工作等。国家药监部门开始加速审批罕见病治疗药物,医保部门给予罕见病治疗药物报销政策予以一定倾斜。

为了全面提升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国家级牵头医院,组建了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协作网内,还包括32家省级牵头医院和291家协作网成员医院。

“当罕见病病人碎片化的出现在各级医院中间时,非常不利于他整个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因此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支持。”据朱以诚介绍,协和医院依托国家科技部支持的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平台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的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并为完善医疗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以及建言献策。

信息系统运行至今,形成181种罕见病注册登记表单,有超过6万例的罕见病的注册登记档案,同时有超过1万例的注册开展随访研究,有超过1万例的生物样本已经保存在生物样本库中,有接近2万例的组学测序数据,整个罕见病的注册登记网站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80家合作单位。

“罕见病的诊疗工作应该说道阻且长,但我们已经迈出了这样一步,我们并不希望全国人民上协和,而是希望在我们的推动下,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都有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和完善的转诊机制,能够实际解决病人的问题。”朱以诚说。

王怡:协和病案中的红色印记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  王怡

协和病案因存量多、质量高、保存时间长在业内享誉盛名,更是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成立于1921年建院之初,是中国最早的病案室。据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王怡介绍,从接诊的第一个患者建立病案开始,到如今协和病案室已经拥有400万册病案,并在医教研各个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复兴历史的尘埃,400万册病案带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讲述着协和医院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殊贡献,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一脉相承的协和精神和为民情怀。论坛上,王怡分享了10个带有红色印记的病案,还原将协和医院在峥嵘岁月中服务人民的光荣历史。

“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开拓创新、技术引领的强大动力,全面提升病案管理服务水平,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王怡坚定的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协和,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刘正印,黄宇光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